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古诗文名句填空(8分) 1. ,不汲汲于富贵。 2.海内存知己, 。 3.《酬乐...

古诗文名句填空(8分)

1.                    ,不汲汲于富贵。

2.海内存知己,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揭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千古名句是“          

               ”。

4.《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抒写对远方亲人的美好祝愿的诗句是“                  

                        ”。

5.《过零丁洋》中的诗句“                    ”表达了文天祥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

 

1.不戚戚于贫贱       2.天涯若比邻 3.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4.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5.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青照汗青 【解析】 试题分析:小题1根据下句默写上句即可。小题2上句默写出下句即可。小题3注意“《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揭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千古名句”的提示,小题4注意“《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抒写对远方亲人的美好祝愿的诗句”的提示,小题5注意“表达了文天祥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的揭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背诵默写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送来的十几种方案,大多四平八稳,没有创意,只有一种还差强人意

B.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C.在中菲黄岩岛事件争端中,菲律宾如果不息事宁人,就有把命搭进去的可能。

D.老酸奶和果冻使用工业明胶的疑云还未消散,“毒胶囊”又横空出世,真是骇人听闻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只要拥有一颗纯真的心,就可以     烦恼的枷锁,在欢乐的草坪上自由漫步;就可以     

失败的阴影,在胜利的阳光下大步前行;就可以     冷漠的坚冰,在热情的海洋里扬帆远航。

A.摆脱 赶开 砸开    B.驱散 融化 摆脱    C.摆脱 驱散 融化    D.砸开 赶开 驱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希望看到一个貌似天父的美髯公,集尊贵、xuān(     )昂、伟岸、天才于一身。他们对自己所想象的这位文坛tài(    )斗形象hàn(    )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诚huáng(     )诚恐的地步。

 

查看答案

请以“我与            的战争”为题写一篇作文,字数600以上,诗歌除外,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查看答案

拂晓前,契柯拉耶夫所属的那一连红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直奔方场,占领了那座桥。

隔了一两个小时,天色已经大亮。红军的坦克紧跟着步兵过桥去了。战斗在河的对岸进行着,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这时候,连长派了几个士兵去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打算把他和今天早上战死的战士一同埋葬。

那几个士兵到处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可是找不着。突然,有一个士兵吃惊地大声叫了起来。“看呀!”那红军说。大家都朝他指点的方向看。

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站在坟旁的红军士兵们立刻脱下了帽子。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1.仔细阅读文段,说一说文段中的南斯拉夫母亲心中有哪些情感?(3分)

2.“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这两句话中作者用“行动很困难、把她扶了起来、颤巍巍地走了”来写这位母亲,有什么作用?(3分)

3.如何理解最后一段话的含义。(2分)

4.文中两次提到了老妇人的黑色大围巾,这里有什么用意?(2分)

5.文中的母亲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动作表现出来的。揣摩倒数第四段,把此时老夫人的心理活动写出来,不少于100字。(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