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一)
有一回,我乘车旅行。列车飞驰,车厢里闹哄哄的,旅客们在聊天、打牌、吃零食。一个少女躲在车厢的一角,全神贯注地读着一本书。她读得那么专心,还不时地往随身携带的一个小本子上记些什么,好像完全没有听见周围嘈杂的人声。望着她仿佛沐浴在一片光辉中的安静的侧影,我心中充满感动,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时代。那时候我也和她一样,不管置身于多么混乱的环境,只要拿起一本好书,就会忘记一切。如今我自己已经是一个作家,出过好几本书了,可是我却羡慕这个埋头读书的少女,无限缅怀已经渐渐远逝的有着同样纯正追求的我的青春岁月。
若干年过去了,我还会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列车上的那个少女,揣摩她现在不知怎样了。据我观察,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理想的,随着年龄增长就容易变得越来越实际。由于生存斗争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我暗暗祝愿她仍然保持着纯正的追求,没有走上这条可悲的路。
1.作者说:“我常常发现,在平庸的背景下,哪怕是一点不起眼的灵魂生活的迹象,也会闪放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读叙述少女故事的文字,概括下列内容
“平庸的背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灵魂生活的迹象”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很动人的光彩”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作者的“羡慕”和“缅怀”,推测作者当时追求灵魂生活的情况。
3.作者根据多年的观察,认为“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理想的,随着年龄增长就变得越来越实际”。请你就这句话发表看法。
4.请你结合如今的生活实际谈谈“生存斗争的压力”。
5.选择理解有错的一项( )
A.“我”对“少女”的羡慕和对自己的青春岁月的缅怀,正反映了“我”对灵魂生活的崇尚。
B.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理想的,后来变得越来越实际,原因是年龄增长了。
C.对于一个人来说,最可悲的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
D.作者为列车上的“少女”的举动而感动,并希望“少女”依然保持着纯正的追求——热爱读书,求知若渴。
仿照例句造句
例句:使他引以自豪的是,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他拥有不能用钱来估量的艺术才华。
仿句:使他引以自豪的是,____________,但____________。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特别是每当清晨和傍晚,眺望环山,别有一番大自然的风韵。早晨,____________,乳白色的云纱飘游山腰,像仙娥在轻轻起舞。傍晚,____________,转眼间,____________,在暮色降临山野的苍茫中,峰顶却凝聚着一片彩霞,经久不灭。
(1)千山初醒,朝云出岫
(2)朝云出岫,千山初醒
(3)霞光倾泻万山,夕阳映照重峦
(4)夕阳映照重峦,霞光倾泻万山
(5)太阳落山,霞光消褪
(6)霞光消褪,太阳落山
A.(2)(3)(6) B.(1)(3)(5)
C.(2)(4)(6) D.(1)(4)(5)
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团结一致是能否搞好工作的关键。
B.我们要尽可能地节省不必要的开支,避免浪费。
C.谁也不会否认,阅读优秀文学作品,不能使人提高修养。
D.我们初三同学对于新课程改革来说完全是个陌生的面孔。
选词填空
1.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____________(软弱、脆弱),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致人于死地。
2.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____________(高贵、高尚)得多,因为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
3.我们不妨稍微留心____________(视察、观察)周围的现象。
4.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____________(理想、幻想)的,随着年龄增长就容易变得越来越实际。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
2.望着她仿佛沐浴在一片光辉中的安静的侧影。
3.我还会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列车上的那个少女,揣摩她现在不知怎么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