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蒋士铨①的《鸣机夜课图记》(有改动)一文。(14分) 铨四龄②,母日授四子书...

阅读蒋士铨的《鸣机夜课图记》(有改动)一文。(14分)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数句,抱铨坐膝上教之。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记母教铨时,组绣纺绩之具毕置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

【注】①蒋士铨,清代著名文学家。②龄:岁。③四子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④竹丝合所识字:竹丝拼成前一天认识的字。⑤组绣纺绩:组绣,刺绣;纺绩:纺织。⑥咿咿:指读书声。下文的“轧轧”指织布声。⑦夏(jià )楚:责打。⑧旋:随即。⑨及此:这时候。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⑴        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4分)

训十字(        )                           ②组绣纺绩之具置左右(        )

③与轧轧相(        )                ④儿,则少加夏楚   (        )

⑵与例句中“乃”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无误,乃已

A.乃密布字印(《活板》)                  B.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C.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D.屠乃奔倚其下(《狼》)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母 日 授 四 子 书 数 句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说说“铨亦泣”的主要原因。

 

1.⑴①每天②都,全部③夹杂,交错④懈怠,偷懒,不认真(4分)⑵C (2分) 2.母  / 日 授  / 四 子 书 数 句 (2分) 3.⑴母亲坐在床上,用被子盖着我的双脚,解开衣服用胸口暖和着我的脊背。(2分) ⑵因为我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2分) 4.儿子为母亲深夜陪读而感动,为自己深夜睡着惭愧而哭。(如只答“儿子被母亲的做法感动而哭”,也可,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释字词,要注意字词的活用和古今异义,比如“日”,是名词做状语,意为“每一天”,“间”古义为“夹杂”。 考点:文言字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唐朝贾至的《春思二首(其一)》一诗。(6分)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①贾至,唐朝诗人,唐肃宗时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贾至所写的一些绝句“皆谪居楚中而作”。这首诗大概也是他在贬谪期间所写。②历乱:纷乱。

⑴诗歌中有两个字透露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这两个字是________和_______。(2分)

⑵开头两句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鲜明的春景图,有哪些色彩?(2分)从整首诗来看,这两句写景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8分)

⑴叶,是文人墨客笔下一个永恒的话题。千姿百态的叶,引起了他们无限的联想。“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宣宗宫人借随波而去的叶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借黄叶渲染悲怆的氛围,表达久客思归之情。你由叶的什么特点引发了什么联想?(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2013年,一个热词口耳相传:光盘。这不是电影碟片,而是吃得光光的盘子。某校开展“光盘行动进校园”活动,请你参与。

①为这次“光盘活动进校园”写一则公益广告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假如你是学校“光盘行动”志愿者,在食堂遇到了一位将许多剩饭菜倒入泔水桶的同学,你该如何劝说他响应“光盘行动”呢?(4分)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6分)

⑴《智取生辰纲》出自___________(作者)所著《水浒传》,这幕戏中的“最佳导演”是___________。(2分)

⑵杨志在汴梁买刀时不堪牛二的撩拨将他杀了;鲁智深替金氏父女打抱不平,三拳打死镇关西。犯了人命案后,他们二人各自是什么态度?你怎么评价这两位英雄好汉的做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1.耳闻不如目见,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功亏一篑。

3.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

5.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_____________________,岂他人之过哉?

6.臧克家在《有的人》一诗中刻画鲁迅先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的一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现代文。

乡居闲情

钟梅音

①门前一片草坪,人们日间因为太阳高张,晚上嫌它冷冷清清,除了路过,从来不愿也不屑在那儿留连;唯其如此,这才成了真正是“属于我”的一块儿地方,它在任何时候,静静地等候着我的光临。

②站在这草坪上,当晨曦在云端若隐若现之际,可以看见远处银灰色的海面上,泛着渔人的归帆。早风穿过树梢,簌簌地像昨宵枕畔的絮语;几声清亮的鸟叫,荡漾在含着泥土香味的空气之中;只有火车的汽笛,偶然划破这无边的寂静。

③骄阳如炙的下午,我常喜欢倚在树荫下,凝望着碧蓝如黛的海水,静听近处人家养的小火鸡的“软语呢喃”。实在的,我深信无论谁听了小火鸡的声音,一定不会怪我多事—-把燕子的歌喉,让小火鸡掠美。那有如小儿女向母亲撒娇的情调,是这么微细、婉转,轻轻地开始第一个音,慢慢地拖长着第二个音,短促地结束了第三个音,而且有着高低抑扬,似乎在向它们的妈妈诉说什么。

④新雨之后,苍翠如濯的山岗,云气弥漫,仿佛罩着轻纱的少妇,显得那么忧郁、沉默;潮声澎湃犹如万马奔腾,遥望波涛汹涌,好像是无数条白龙起伏追逐于海面群峰之间。

⑤我更爱在天边残留着一抹桃色的晚霞,暮霭已经笼罩大地的时候,等着鸭宝宝的归来。差不多像时钟一般准确——当上学的和办公的都陆续回到家之后,你可以看见小溪的那一头,远远地有一个白点出现了,这就是我们唯一的“披着白斗篷的队长”,领着它的队伍正在向归途行进。渐渐地越游越近,一批穿着背上印满黑斑的浅褐制服的小兵,跟着它们的队长,开始登陆,然后一个个吃力地拨动着两片脚掌,摇晃着臃肿的身子,傻头傻脑急急忙忙穿过阡陌。有时一不小心滑落到田里,立刻勇敢地又爬了起来继续往前赶,唯恐会落伍似的。好不容易绕道迂回跑上了草坪,看见有人站在门边,一个个便鬼鬼祟祟偏过头去,商量不定。直到你离开了所站的地方,走得远远的,它们这才认为威胁已经解除,可以安全通过,然后一窝蜂地涌进了大门。

⑥柔和似絮、轻匀如绡的浮云,簇拥着盈盈皓月从海面冉冉上升,清辉把周围映成二轮彩色的光晕,由深而浅,若有若无,不像晚霞那么浓艳,因而更显得素雅;没有夕照那么灿烂,只给你一点淡淡的喜悦和一点淡淡的哀愁。

⑦海水中央,波光潋滟,跟着月亮的越升越高,渐渐地转暗,终至于静悄悄地整个隐入夜空。只仗着几处闪烁的渔火,依稀能够辨别它的存在。

⑧你可曾看见过月亮从乌云里露出半个脸儿的情景?我仿佛在黄昏的花园里看见过,一朵掩藏在叶底的娇媚的白玫瑰,然而不及月的皎洁;又仿佛在古画里看见过,一个用团扇遮面的含羞的少女,可是不及月的潇洒;那么超然地、悠然地在银河里凌波微步。

⑨海风吹拂着,溪流呜咽着,飞萤点点,轻烟缥缈,远山近树,都在幽幽的虫声里朦胧地睡去,等待着另一个黎明的到来。

⑩即使天空黑沉沉地压了下来,仿佛画家泼翻了墨汁在宣纸上,骤雨夹着震撼宇宙的雷声以俱来的日子,从令人心悸的闪电里,隔窗开园窥见海水像死去了,一切都在造化的盛怒之下屏住气息。然而我知道,这些都要过去的,代替而至的将是一片更美丽清新的画图。人们都太忙了,从忙着吃奶、长牙,到忙着学走路、学说话、学念书……以至于忙着魂牵梦萦地恋爱,气急败坏地赚钱,因此忘了他们的周遭,还有这么一个可爱的世界。而我,却从一般人以为枯燥贫乏的乡居生活里,认识了它们。

1.选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人们”对乡居生活的态度,有什么作用?(3分)

2.下面两段描写,突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在写法上又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语句作简要分析。(4分)

①早风穿过树梢,簌簌地像昨宵枕畔的絮语;几声清亮的鸟叫,荡漾在含着泥土香味的空气之中;只有火车的汽笛,偶然划破这无边的寂静。

②海水中央,波光潋滟,跟着月亮的越升越高,渐渐地转暗,终至于静悄悄地整个隐入夜空,只仗着几处闪烁的渔火,依稀能够辨别它的存在。

3.选文第⑤段中划线的“鬼鬼祟祟”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语境说说你的理解。(3分)

4.选文第⑧段,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月亮从乌云里露出半个脸儿的情景”,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展开描写的,有怎样的表达作用。(4分)

5.第⑩段划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联系全文,说说你的阅读体会。(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