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标4处   2分)

令 作 诗 不 能 称 前 时 之 闻 又 七 年 还 自 杨 州 复 到 舅 家 问 焉。

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4分)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2)邑人之(        )

(3)日(           )仲永环谒(           )于邑人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父利其然也

(2)泯然众人矣

 

4.第三段说理部分点明了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原因是 “                ”(2分),通过这一段议论,作者强调了                               。(2分)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是                      。(1分)

 

(15分) 1.(2分)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2.(4分)(1)立刻完成 (2)对……感到惊奇 (3)通“攀”,牵,引    四处拜访 3.(4分)(1)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2)完全如同常人了(成为普通人了)。 4.(5分)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借事说理 【解析】 1.试题分析:“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的含义是“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7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根据句子含义,可以把这句话分解为“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7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即“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班级开展主题为“徜徉于中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9分)

(1)很多古诗句浸润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请写出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2分)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节日: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节日:

(2)品读下面的文字,写出其中隐含的人物事件和节日习俗。(4分)

它从泪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从此让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人物事件:                           节日习俗:

(3)在全球多元化的今天,麦当劳、肯德基、韩日食品已逐步被中国老百姓所接受,圣诞节、母亲节这一类外来节日也纷纷走进中国,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请简要论述。(3分)

 

 

查看答案

《西游记》中“三借芭蕉扇”的故事脍炙人口。第一次借扇,悟空被铁扇公主用芭蕉扇扇得无踪无影;二次借扇,悟空                                  ,却借得一把假扇;紧接着,悟空使诈,                        ,骗得真扇。(4分)

 

查看答案

《藤野先生》记叙了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的生活,其中                 等事件令他感受到身为弱国国民遭受的屈辱,这些促使他产生了弃医从文的想法。(1分)

 

查看答案

请说出下面选段出自哪部名著。(2分)

A.离开桑菲尔德我感到痛苦,我爱桑菲尔德;——我爱它,因为我在那里过着丰愉快的生活,至少过了短短的一个时期。我没有收到践踏,没有被弄得僵化,没有被埋在低劣的心灵中,没有被排斥在同光明、活力、崇高的一切交往之外。作品:《            

B.船长对我说:“锡兰岛,是以采珍珠闻名的地方。阿龙纳斯先生,你高兴去看采珠场吗?”“当然高兴”我说。作品:《            

 

查看答案

背诵默写。(12分)

(1)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当窗理云鬓,                       。(《木兰诗》)

(3)                         ,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4)                           ,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陶渊明《桃花源记》)

(6)策之不以其道,                                        (韩愈《马说》)

(7)王曰:“善。”乃下令:“                               ,受上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

(8)初中三年的生活就要结束了,我们用李白《行路难》中的“                    

”鼓励同学,希望大家对未来充满信心,勇敢地迎接新的挑战;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                                  ”表达深厚的情谊和美好的祝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