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郭沫若的《白鹭》,回答文后题目(共13分)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

阅读郭沫若的《白鹭》,回答文后题目(共13分)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出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不是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着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1.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画面名称

画面形象

画面特点

白鹭钓鱼图

 

和谐自然

 

枝头闲立

悠闲舒适

白鹭晚飞图

黄昏低飞

 

2.文中划线句中的“它”是不是在“望哨”?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3.评论家晓雪在《关于散文〈白鹭〉》中说“这篇散文用非常精彩、极其简练的文字,抒写了作者对白鹭的独特感受和独到的认识”,请结合文中语句具体分析其语言特点。

4.“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阅读下面的文段,并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如何才能发现平常之景、平淡之人的美。

只要心存一份热爱与向往,一丘秀峰一片流霞,一帘飞瀑一脉河流,都会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涌动。挺拔的大树,葳蕤的小草,芳香的泥土,美丽的田舍,都能让我们领悟到美的极致。就是清晨的一滴露珠,傍晚的一缕炊烟,山林的一声鸟鸣,村巷的一声狗吠,也觉得有韵有意。                                   (《京郊日报》)

 

1.水田钓鱼  白鹭瞭望图   生机勃勃 2.略 3.略 4.“心怀对平凡之美的向往和热爱”、“热爱自然”或“认为点滴平凡中也有美”。“仔细观察”或“静心体悟”。 【解析】 1.试题分析:根据题干要求和表格中的提示可以锁定答案范围,即文章的四、五、六自然段。在三个语段中寻找符合要求的词语,如四段中的“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我们可以提炼出画面形象“水田钓鱼”。五段中的“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 “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我们可以提炼出画面名称“白鹭瞭望图”。六段中的“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我们可以提炼出画面特点“生机勃勃”。即抓住各段中的关键语句加以概括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及概括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10分,每空1分)

1.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2.                     ,冷露无声湿桂花。

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4.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5.晴空一鹤排云上,                    

6.                      ,思而不学则殆。

7.                      ,风正一帆悬。

8.                      ,自将磨洗认前朝。

9.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查看答案

解释古文划线字词(5分)

1.吾剑之所从坠(     )   

2.归取之(    )      

3.遽其舟(    )

4.反(    )              

5.明秋毫(     )

 

查看答案

为了传播中国文化,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纷纷开设富有中国特色的课程,并积极组织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展览、演出和活动,以便学员们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请你参考下面的示例,也为孔子学院设计一门课程及相关活动。

参考示例:

课程名称:中国武术

课程内容:介绍中国武术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以及主要流派。配合课程举办中国武术表演活动。

课程名称:         

课程内容:        

 

查看答案

作文(60分)

请以“走过风雨”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

②感情真挚,不得抄袭;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查看答案

阅读张秀芝《27瓶黄泥咸鸭蛋》。(20分)

①我当了20多年的狱警,几乎每天都能见到各式各样前来探监的人,他们给服刑人员带来的东西也是五花八门,而给我留下记忆最深刻的是一位叫“李大山”的服刑人员的母亲带给儿子的礼物——27瓶黄泥咸鸭蛋。

②这件事发生在20年前的一个初夏,一天,我正在监狱大门口值班,迎面走到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肩上还挑着两个黑漆漆农村泡菜用的那种陶瓷坛子。老人对我说,她是来看儿子的,两个坛子里全是用黄泥腌制的咸鸭蛋——“大山平时在家时最爱吃的!”

③我知道李大山,他是因为工地上的老板拖欠自己工资,一怒之下,将对方砍成了重伤,结果被判入狱4年。服刑期间的他,情绪一直不稳定,非常不好管理。

④按照规定,探监时给服刑人员送点东西完全是可以的,但要把这两个坛子送进去却很有难度。因为根据要求,所有送到服刑人员手上的东西都必须要经过严格的筛查,像坛坛罐罐这类东西,极易被服刑人员改造成锋利的凶器,藏在身上惹事,因此是不允许被送入的。“奶奶,按照管理规定,这两个坛子是不能送到你儿子的手中的。”我无奈地对老人说道。听我这么一说,老人一下子瘫在地上:“干部同志,求求你一定让我把这些咸鸭蛋带给大山,他吃了就一定会好好改造的。”

⑤然后,老人便开始向我讲诉了这两坛咸鸭蛋的来之不易——得知儿子被判入狱后,住下乡下的她,并计划着要去数百公里之外的监狱去探望儿子。因为儿子最爱吃自己腌的黄泥咸鸭蛋,她决定带些过去。但是,之前她辛苦攒下的钱,全拿去赔偿医药费了,已经身无分文了。为了凑足路上的盘缠,60多岁的她在深秋的冷风冷雨里,赤脚赤手地下到藕田里,帮人扒藕,整整扒了一个月……之后,她开始上山去寻找最好的黄泥,好用它们腌制出最美味的咸鸭蛋。做完了这一切,在第二年的初春里,她上路了,肩上挑着两个陶瓷坛子——里面存放着七八十个咸鸭蛋,外加好几斤重的潮湿黄泥巴。她舍不得花钱坐车,决定一路走到儿子那去。她算好了日子,走到监狱大约需要花半个多月的时间,等走到儿子那里,鸭蛋正好完全入味腌好了,到那时儿子就可以直接吃了……

⑥听完了老人的这番讲述后,我就更加犯难了,只好请示上级,上级听后也很感动,给出的答复是:“让她换个其他的东西来盛放咸鸭蛋,比如,软性的空塑料饮料瓶之类的。”老人得到这个消息后,顿时又来了精神,连忙说:我这就去找!然后便迅速地挑起两个坛子,兴奋地一步步地走开了。

⑦再次见到老人,是在一个多星期后,这次她带来的是27个大大小小的塑料饮料瓶,每个里面都装着好几个用黄泥包裹的咸鸭蛋!原来,10多年前的当时,空塑料饮料瓶还远不像今天这般随处可见,因为当时喝饮料的本来就少,再加上监狱地处偏僻,更是难道能看到别人丢弃的空饮料瓶。为此,老人一直走到最近的一个小镇上,好在那里的垃圾堆里寻找,花了好几天的时间才将这27个瓶子集齐,装上坛子里的所有咸鸭蛋。

⑧当李大山看到母亲摆放在桌上上的27个大大小小,花花绿绿的饮料瓶时,并听完我的讲诉后,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了,他扑通跪了下来,朝着母亲离去的方向大声哭喊道:“娘,我一定好好改造,争取早日出去!”

⑨老人临走时让我对她的儿子带句话:“好好改造,明年,妈还会来送黄泥咸鸭蛋。”

节选自2012年第34期 《环球人物》

1.根据上下文,分析文章第③段的作用。(4分)

                                                                             

                                                                             

2.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列两小题。(6分)

⑴请你说出你对第⑤段中划线词语“正好”的理解。(3分)

                                                                        

⑵请结合上下文赏析第⑥中的划线句子。(3分)

                                                                        

3.文中作者多处提到“27个大大小小、的塑料饮料瓶”有何作用?(4分)

                                                                             

                                                                             

4.本文塑造了一个伟大的母亲形象,我们的语文课本中也有许多这样的父母,请结合本文和链接材料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理解的父母之爱。(6分)

【链接】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朱自清《背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