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想起这...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想起这些,我多么ào huǐ(    )!

2.他并不jídù(    )他们。他怎能梦想有他们那样美丽呢?

3.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rén shēng dǐng fèi(        )。

4.这是荒园,rén jì hǎn zhì(        ),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1.懊悔 2.嫉妒 3.人声鼎沸 4.人迹罕至 【解析】 试题分析:“懊悔”两字形似字多,要注意,两字都与心情有关,都是竖“心”旁;“嫉妒”不为写成“妒忌”,意思相同,写法不同;“鼎”不要写成“顶”,“迹”不要写成“渍”,“至”不要写成“致”。 考点:汉字拼音字形辨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           ,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1分)

2.东市买骏马,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2分)

3.此夜曲中闻折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1分)

4.《送灵澈上人》中写一抹斜阳下,几重青山外,远行人渐行渐远的是: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分)

5.把赵师秀的《约客》默写完整。(4分)  

               ,                               ,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在自然资源逐渐匮乏的今天,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完全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试举出你在生活中节约资源的两个事例。

 

查看答案

默写。

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句子。

1.今我来思,_____________。(《诗经·采薇》)

2._____________,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

3.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巧妙运用嗅觉和听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白朴的《天净沙·秋》中描写秋日秋影萧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写出你读过的古诗中描写冬季景致的上下完整的一句诗。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节选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②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伯父已经去世多年了,这两本书我还保存着。

③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

④“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嚼着东西,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⑤“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我望了他们半天才说。

⑥“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⑦“那怎么——”

⑧“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⑨“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走路不小心?”

⑩“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1.从选文来看,文章内容的特点是

A.以记事为主       B.以写人为主        C.借物抒情         D.托物言志

2. 从笑谈读书来看,鲁迅先生是一个

A.珍惜时间的人。                        B.爱书如命的人。

C.关心下一代的人。                      D.为自己想得少,为他人想得多的人。

3. 第①段中,“我”羞愧、难受的原因是

A.伯父在夸耀自己的记性好。

B.是因为我不该在伯父面前谈《水浒传》。

C.伯父的批评太重了,“我”接受不了。

D.和伯父相比,“我”读书太马虎。伯父的话虽然没有直接批评“我”读书马虎,却比直接批评的分量重。

4.第⑩段中,对“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的意思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

B.夜色非常黑,很容易碰壁。

C.在这黑暗的社会里与反动势力作斗争,会受到迫害。

D.引用对比,说明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会时时刻刻地受到挫折与迫害。

 

查看答案

阅读《詹天佑》中节选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长200千米,是联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当时,清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帝国主义者谁也不肯让谁,事情争持了好久得不到解决。他们最后提出一个条件:清政府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他们以为这样一要挟,铁路就没法子动工,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帝国主义者完全想错了,中国那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工程师,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位。

②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消息一传出来,全国轰动,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话。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原来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他们认为,这样艰巨的工程,外国著名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至于中国人,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

③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1. 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表现了詹天佑的

A.卓越的创造才能                        B.严谨负责,一丝不苟

C.杰出的智慧                           D.不怕困难,坚强勇敢

2. 对①、②段中的文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帝国主义者完全想错了”是指中国那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工程师,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

B.第②段中“帝国主义者认为这是个笑话”是指他们认为这样艰巨的工程,中国人是完成不了的。

C.第③段文字中詹天佑不想让“那些外国人讥笑”是因为我们有“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的精神。

D.帝国主义之所以“要挟”清政府是因为他们认为中国没有自己的工程师。

3. 第③段文字主要写了哪方面的内容

A.表现了詹天佑的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

B.表现了詹天佑不怕困难、身先士卒的品质。

C.遇到困难时总是想着为祖国争气,鼓励自己。

D.主要写了詹天佑开凿隧道时以身作则的实干精神。

4.下面的诗句中,可以概括詹天佑品质的句子是

A.民无信不立。

B.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C.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D.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