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是( ) A.在长江上游,翟塘峡像一道闸门,峡口险阻...

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是(   )

A.在长江上游,翟塘峡像一道闸门,峡口险阻;巫峡像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每一曲,每一折,都像一幅绝好的风景画,神奇而秀美;西陵峡水势险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

B.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C.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D.“郭青建是我们蓬溪人学习的榜样!”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代文益说:“我们一定要让蓬溪人永远记住这个骄傲!”

 

D 【解析】 试题分析: “说”的后面应用逗号。“说”字后面有人物的话,才用冒号。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成语或俗语使用有误的是(   )

A.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不应该无精打采,应该振作起来勇敢面对困难。

B.看了这场表演,我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C.中考现阶段复习更应劳逸结合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D.在王平同学作文因用词不当丢丑以后,我决心吃一堑,长一智,下苦功夫遣词造句,一定不要犯他那样的错。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字义不同的是(   )

A.相因地制                         B.谋栩栩如

C.日相得彰                          D.陋言意赅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书写都正确的是(   )

A.推辞惘然眼花缭乱                      B.疑惑妥帖中流底柱

C.作揖蔚蓝无原无故                      D.掂记闲暇好意难却

 

查看答案

下面加线的字读音都正确的是(   )

A.霉(jǔn)除(tì)然大波(xuān)

B.星宿(xiù)消(háo谆教诲(zhūn)

C.阔(chuò)呜(yè)深痛疾(wù)

D.活(bō)米(sù)妄自菲(bó)

 

查看答案

阅读《习惯成自然》,完成问题。(共8分)

习惯成自然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一个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一个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作者:叶圣陶)

1.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2分)             

2.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 (3分)          

3.简要概括⑥—⑧段的论证过程。 (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