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2分) 夏王使羿①射于方尺之皮,径寸之的。乃命羿曰:“子射...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2分)

夏王使羿射于方尺之皮,径寸之的。乃命羿曰:“子射之,中,则赏子以万金之费;不中,则削子以千邑之地。”羿容无定色,气战于胸中,乃援弓而射之,不中,更射之,又不中。夏王谓傅弥仁曰:“斯羿也,发无不中,而与之赏罚,则不中的者,何也?”傅弥仁曰:“若羿也,喜惧为之灾,万金为之患矣。人能遗其喜惧,去其万金,则天下之人皆不愧于羿矣。

【注释】①羿:后羿,传说的射箭能手。  ②战:颤抖,急促。   ③遗:抛弃。

1.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4分)

(1)夏王使羿射于方尺之皮(   )

(2)其万金(   )

2.对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那么普天下的人都不会比后羿更惭愧。

B.那么普天下的人都不会让后羿惭愧。

C.那么普天下的人都不会觉得后羿惭愧。

D.那么普天下的人都不会愧对于后羿。

3.后羿连射不中的根本原因是                       。(用文中的话回答)(2分)

4.本文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必须戒除            的思想,才能取得成功。(3分)

 

1. (1)命令    (2)抛弃,丢弃 2.D 3.喜惧为之灾,万金为之患 4.患得患失(功利)。 【解析】 1.试题分析:“使、去”都是文言文中的常见字,“使”的意思一般为动词,译为“命令”。 “去”在文言文中常见的意思是“离开”,在句中根据上下语意,应译为“抛弃,丢弃”。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8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节选语段出自课文《         》,作者是      (人名)。(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划线字的含义。(3分)

余人各复延至                                            

3.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该段写了渔人与桃花源人的交往,表现了桃花源古朴淳厚的民风。

B.该段通过村人的自诉,说明了桃源人的来历及其与世隔绝的原因。

C.桃花源人生活安定富足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王朝的更迭引发的战乱。

D.村人觉得自己孤陋寡闻,不知世道变化,故不值得外人知道他们。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小题(4分)

观沧海(三国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中,作者通过所观之景,表现了大海的         ;接着又通过       ,表现了大海的博大胸怀。(2分)

2.下列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诗歌首句交代了诗人观海的地点,显示出“君临天下”的威严气势。

B.“秋风萧瑟”为诗歌平添了一份肃杀之气,吻合曹操“奸雄”的形象。

C.诗歌采用动静相衬、虚实结合的写法,既描绘了“景”,又表达了“志”。

D.诗歌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查看答案

默写(18分)

1.道狭草木长,                  。  (《归园田居》)

2.             ,五十弦翻塞外声。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3.人生自古谁无死,             。   (《过零丁洋》)

4.东边日出西边雨,             。   (《竹枝词》)

5.关河梦断何处,               。   (《诉衷情》)

6.                ,饥渴而顿踣。    (《捕蛇者说》)

 

查看答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諌,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解释下列划线的文言语词:( 4分)

知不如徐公美:                               今齐地方千里:                        

刺寡人之过者:                               时时而间进:                       

2.翻译下列句子(2分)

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3.文中有一个常用成语,请找出来( 2分)                                                                                    

4.“王”下令颁布了什么命令?他为什么要颁布这一道命令?(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本文中的邹忌的忠言并不逆耳,齐威王痛快地接受了。请问哪句俗语是不是错了?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2分)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积极面对无奈

①人生中有太多的无奈。刘翔为伤痛不能驰骋田坛而无奈,高考生为相差几分不能跨进大学校门而无奈,子女为工作所累不能照顾年老的父母而无奈,贫穷的父母因“差钱”不能很好地培养孩子而无奈,老年人因体弱多病生活不能自理而无奈,残疾人因天生的缺陷而无奈。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碰到数不清的无奈。

②对待人生的无奈,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消极的态度,由无奈而生怨气,怨天怨地怨人,进而对生活失去信心,郁郁寡欢,在消沉中不能自拔;一种是积极的态度,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化解矛盾,努力走出无奈的阴影。窃以为,两种态度,往往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A面对无奈,消极沉沦,无奈就永远是你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 B积极面对,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迈开新步伐。正如马克?吐温所说:“人生在世,绝不能事事如意。反正,遇见了什么失望的事情,你也不必灰心丧气。你应当下个决心,想法子争回这口气才对。”

③世界超级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就是一个面对无奈永远积极进取的人。在一般人看来,他可能是一个一生都倒霉透顶的人:1岁时险些死于猩红热;4岁时一场麻疹,又让他险些进了棺材;13岁时患上了严重的肺炎;46岁时突然长满脓疮,只好拔掉几乎所有的牙齿;牙病初愈,又染上了严重的眼疾,幼小的儿子成了他的“拐杖”;50岁后,关节炎、肠道炎、喉癌等疾病不断向他袭来,后来,他的声带也坏了,几乎成了哑巴。58岁就吐血而亡。可就是这个经常为身体不好感到无奈的人,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3岁学琴,8岁时就创作了第一首小提琴奏鸣曲,9岁入市立歌剧院的管弦乐团,11岁登台演奏自己创作的《变奏曲》,一举成功。他把苦难与成才这两项生活的馈赠,用自己的琴弦演奏到了极致。巴尔扎克说:“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而培根则认为:“顺境中的好运,为人们所希冀;逆境中的好运,则为人们所惊奇。”帕格尼尼是不幸的,上帝给了他一个糟糕的身体,让他经常处于无奈之中;然帕格尼尼又是幸运的。因为正是生活的苦难,成就了这位天才。他没有在苦难面前低头,在无奈之中徘徊,而是用自己顽强的毅力去战胜它,使自己从苦难者成为一个音乐的天才。

④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许多人因为下岗、上当受骗、经商失败、亲人遭受不幸等陷入人生的低谷,感受到生命的种种无奈,有的人因此而患上了忧郁症,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其实,当你将一切归零,给自己时间,给自己空间,重新认识世界,就会感到,原来生活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糟。一转念,就是一个全新的生命。

⑤朋友,如果你此时因伤痛而暂时折断了飞翔的翅膀,像帕格尼尼那样为生病而经受苦难,或者碰到种种不如意甚至无奈的事情,那么,请记住:“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只有战胜不幸,从不幸中走出来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2分)

                                                                                           

3.选文第②段A、B两句不能调换的原因是什么?(2分)

                                                                                           

4.选文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5.请从以下备选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他(她)的事例,使其成为本文的事实论据。(4分)

备选人物:韩愈   袁隆平   贝多芬    海伦?凯勒   滕子京    (或其他名人)

_____________  面对       ______________       的无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