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文段(二) 雾 ①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秋冬时节,当低层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

文段(二) 雾

①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秋冬时节,当低层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低层大气中出现的水汽凝结物悬浮在空中,并使能见度的水平距离小于1千米,气象学上把这种天气称为雾。

②雾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空气中能容纳一定量的水汽,气温愈高,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愈多,反之愈少。白天的温度一般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到了夜晚,地面热量散失,使地面温度下降,同时影响接近地面的空气层,使空气中的温度也降低,当温度低到空气不能容纳原先所有的水汽时,过剩的水汽便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浮游在近地面的大气中,雾就形成了。

③大雾天气对交通影响很大。在大雾天气,飞机不能起飞和降落,汽车、船舶等也因能见度低容易发生交通事故。雾对农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危害,如果连续数天大雾,将使农作物缺乏光照,进而影响生长,诱发病害。如小麦抽穗时遇上连续3天以上的大雾,就容易引起赤霉病。雾对人体健康也有一定的危害。据测定,雾滴中含酸、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的比例,比通常的大气水滴高几十倍。人们如果在雾中活动,就会吸入雾中的这些有害物质,从而可能诱发或加重气管炎、咽喉炎、结膜炎等诸多疾病。

④既然大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它呢?

⑤针对雾形成的过程,我们可以进行人工消雾。所谓人工消雾,就是指用人工影响的方式消除局部区域内的雾滴以提高能见度的方法。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一是加热法。对小范围雾区采取一定的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二是吸湿法。播散盐、尿素等吸湿物质作为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使雾滴在凝结核上凝结成大水滴形成降雨或降雪,从而达到消除的目的。三是人工扰动混合法。用直升飞机在雾区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中空气混合,促使雾滴蒸发消失。2002年12月,陕西就曾通过播散液态二氧化碳来改变雾的存在形式,使其变成雪后降落。经过现场勘查,在第一次作业20分钟后,距离作业下风方1.2千米处开始降雪,降雪时间持续约3小时。降雪后有小区域内能见度由原来的不到20米增加到300米。(选文有改动)

1.请概括雾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不超过50字)(3分)

2.文章第③段中加着重号的“容易”能否去掉?请说出理由。(3分)

3.文段第③段介绍了雾在哪几方面的危害,请分条陈述?(3分)

4.文章第⑤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好处?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4分)

 

1.低空中的水汽因温度降低而不能被空气完全容纳,过剩水汽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浮游在低空中,就形成了雾。(3分) 2.不能去掉。因为“容易”起限制作用,表示可能性大。如果去掉,所说内容就绝对化了,与实际不符。(3分) 3.文章第③段从以下三个方面说明了雾的危害:(1)雾对交通的影响。(2)雾对农业生产的危害。(3)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3分) 4.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楚地介绍了人工消雾的三种方法。(4分) 【解析】 1.试题分析:审题后到原文中寻找答案范围,文中写雾的形成过程的是第二段,有明显的语言标志“雾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个设问句就提示了问题的答案。读第二段,然后把关键语句提取出来,组成不超过五十字的答案即可。如低空中的水汽因温度降低而不能被空气完全容纳,过剩水汽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浮游在低空中,就形成了雾。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并概括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段(一) 成功是一种感受

①说到成功,人们有一个错误观念:成功只等于成名。有人认为,只有扭转乾坤的壮举,才算是成功的举动;有人认为,只有领袖、名人,称的上“家”的人,才算是成功者;有人则干脆断言,世界上没有一个成功者,因为人生最终的结局是悲剧——后人肯定会超越前人。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

其实,我们都是成功者,因为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都看作是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的品味一番,那么,幸福和快乐就会常伴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因此而变得格外的丰富和生动。不是吗?作为一名学生,他考试及格了,成绩提高了,这是成功,也应该感到高兴;作为一个农民,他播下的种子发芽了,庄稼收割了,这也是成功,也应该感到高兴。在更多的时候,成功无需旁人认可,更不许别人来裁判,我们也不要把成功的刻度划得太高,不要把成功看得过于神圣。

③然而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避免要遭受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失败,每经过一次失败,对事物的认识就深入了一步,对人生的感悟就加深了许多,自己的意志就增强了不少,这种种经历和感受,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不也应该感到快乐吗?否则,我们就会对人生失去一份应有的信心,面对困难,我们就会望而却步。

④大胆而自豪的承认成功吧。认认真真的品味自己的每一次成功,从品味中,汲取动力,开启智慧,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1.第一段中“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中的“这”指代什么?(3分)

2.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说说第②段中划线句的作用。(4分)

内容:                                                                      

结构:                                                                              

3.下列的名言中,不能作为本文道理论据的一项是(   )(3分)

A.”你努力了,尽力了,即使摘不到诱人的金苹果,也同样能赢得人们的尊重,享受到人生的快乐。”

B.“成功的关键不在成功的结局上,而在不懈追求的过程中。”

C.“每一次选择,每一次出发,……每一种结果,都是人生的体验,都是一首耐唱的歌。”

D.“不想当元帅的,不是好士兵。”

4.生活中,你对成功的感受是什么?请简要地谈谈你对成功的感受。(3分)

 

查看答案

语文活动。下面有两幅图,请选择其中一幅,仔细观察并认真思考后,说说自己从图中读出了什么。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诗文默写填空。(凡错字、多字、少字,该句不得分。8分)

1.小时候,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2.得道多助,              

3.辛弃疾在《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达自己想要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句子是:                          

4.请任意写出古诗词曲中带有“秋”的两个连贯的句子:                 

5.东篱把酒黄昏后,              。(李清照《醉花阴》)

6.               ,村南村北响缲车。(苏轼《浣溪沙》)

7.举杯邀明月,              。(李白《月下独酌》)  

8.               ,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考查。(4分)

1806年5月贝多芬与布伦瑞克小姐订婚,爱情的美好产生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不幸的是,爱情又一次把他遗弃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结婚了。不过这时贝多芬正处于创作的极盛时期,对一切都无所顾虑。他受到了世人瞩目,与光荣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经济困窘,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面对生活苦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风气。

1.以上这段文字是《名人传》中描写贝多芬人生经历的一个情节。除了贝多芬以外,《名人传》还叙述了哪两位伟人的事迹?(2分)

2.当贝多芬正处于创作的极盛时期时,他也遭遇到怎样的人生困境?他此后抱着怎样的态度对待人生的?(2分)

 

查看答案

下列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致女儿的信”、“雨的诉说”、“音乐之声”都是偏正短语。

B.“长征三号丙火箭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把嫦娥二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这是一个单句。

C.“基因的结构非常容易发生变化。”这个句子中的“容易”是状语。

D.“悲观的人只看到自己的失去,而乐观的人则更加看重自己的获得。”是转折复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