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文段(一) 我们身边的碳排放 “快速时尚”导致浪费 ①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说...

文段(一)

我们身边的碳排放

“快速时尚”导致浪费

  ①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说,1990年到2005年,全球纺织品产量从4000万吨升至6000万吨。其中“快速时尚”趋势对纺织品生产和消费激增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衣服便宜了,消费者穿过几次就丢掉。但便宜衣服通常以人造材料制成,它们由石油化工原料合成,在这一过程中消耗的能源和排放的温室气体远远超过天然织物。而且,这些人造材料难以回收使用,自然降解也需要很长时间。

  少吃牛肉

  ②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18%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于肉类排气。这一数据足以说明有关“食”的碳排放是如何重要。而在肉类消费中,牛产生的温室气体又是最多的,每生产1公斤牛肉相当于向大气排放3.66.8公斤二氧化碳。此外,饲料的生产以及饲养牲畜的农场排出废物也都要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德国健康杂志报道称,如果饮食中有三成热量是来自红肉(猪牛羊等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肉类)或乳制品,一年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约为1485.1公斤,而对应的白肉(鸡鸭鱼等)一年排放量约为1054.2公斤。

  盖节能房

  ③在寒冷的冬季,建筑取暖系统无疑将消耗大量能源。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未来3年北爱尔兰将建造50多套社会福利房,它们的节能效率超出平均水平75%。

  ④在“住”的领域要减少碳排放,不仅包括房屋设计,房间里的各种设备也同样重要。例如冬季时将空调温度调低2度,夏季调高2度,每年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00公斤。

  绿色交通

  ⑤二氧化碳的另一大来源是交通。

  ⑥在欧洲,交通对能源消耗占到整体能源消耗量的20%~30%。减少出行带来的碳排放,第一步就是尽量选择公共交通。美国公共交通联合会称,公共交通每年节省近53亿升天然气,这意味着能减少15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 摘自2009年《环球时报》,有改动 )

1.文中的划线句分别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2分)

                                                                                  

2.文章第⑥段加点词“近”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3.阅读本文,谈谈作者写这篇文章分别从哪些方面入手,介绍了我们身边的碳排放?(气管挪用四个字进行概括。)(2分)

                                                                                  

                                                                                  

4.除了文中提到的我们身边的碳排放,请你再写两种身边的碳排放方式?对于如何减少我们身边的碳排放,你有哪些具体措施?(3分)

                                                                                  

                                                                                  

5.阅读本文,请谈谈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2分)

                                                                                  

                                                                                  

 

1.举例子、列数字 2.不能, 因为公共交通每年节省的天然气只是接近53亿升,并非确指,去掉后与事实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穿、吃、住 、行 四个方面。 4.化石燃料的燃烧  动植物的呼吸 燃烧秸秆 开汽车等 措施:尽量步行或骑自行车 尽量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尽量使用节能灯 5.告诉我们身边的碳排放形式 ,从而提醒我们从日常生活入手来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 【解析】 1.试题分析:“从1990年到2005年,全球纺织品产量从4000万吨升至6000万吨。”直观一看,像是列数字,结合上下文分析,主要是举例子。以此为例,说明全球纺织品产量急骤上升的现状。后面的画线句,则是通过列数字说明牛产生的温室气体之多。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情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语文活动。下面有两幅图,请选择其中一幅,仔细观察并认真思考后,说说自己从图中读出了什么。(读出的内容要求准确、具体。4分)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图片说明:两幅图片展现的是2011年元旦期间贵阳市供电系统进行电力抢修的场景

                                                                                

                                                                                

                                                                                

                                                                                

 

查看答案

按要求默写填空。(8分)

1.只恐双溪舴艋舟,                 

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3.《出师表》中“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士”能忘身于外者的原因是:                   

                                               。

4.你的朋友身处逆境闷闷不乐,这时你可以用范仲淹的一句话来使之开阔胸襟,这句话是:                         ,                             。

5.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6.                              ,载不动许多愁。

7.零落成泥碾作尘,                      

8.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 贴在上面,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我用残损的手掌》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4分)

语文课开展“走近名著”活动,请接着甲同学的发言,根据提示完成下列问题。

(要求:说出书名、人名和有关情节,在叙述中至少运用一个成浯或名言、警句、格言。)

同学甲:有一部我国古代名著,其中嫉恶如仇的鲁提辖听了金氏父女的哭诉,毅然出手,三拳打死了镇关西,解救了金氏父女,他真不愧是一位见义勇为的英雄。

1.请你说出这部名著的作品名、作者。(2分)

                                                                                  

2.根据甲同学所讲述的内容,请你再选取其中的一个人物,简要概括出一个情节名称。(2分)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2分)

A.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不断地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设备。

B.老师的办公室里,昨天同他诚恳的交换了意见。

C.细长的双腿的仙鹤,在画中与人物和环境十分和谐地组合在一起。

D.我看着坐在荧光灯下那张笑意盈盈的脸,温馨的感觉蓦地涌上了心头。

 

查看答案

下列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幸福”、“第三十二”、“竟然” 分别属于形容词、数词和副词。

B.“绿油油的田野,显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中“绿油油”是中性词。

C.“魅力贵阳欢迎您的到来。”中“魅力”属于定语,“到来”属于谓语。

D.“那棵白杨树像士兵一样挺立在山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