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二)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

(二)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回来之后,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说,旷野里长满杂草。

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办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记灵魂纯净,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1.哲学家给学生上的最后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联系上下文,解释“饱学”的意思,并再写两个含有“饱”字的成语。

意思:

成语:

3.四个弟子除掉杂草的方法各不相同,对于前两个弟子的回答,哲学家的态度分别是“            ”、“            ”。对于后两种方法的态度却只字未提,为什么?请你用简短的词语,描写哲学家的神情、态度。

4.一年后的相聚,哲学家未到,是否言而无信?

5.想象四个弟子再来原地相聚的情形,他们的心理活动会有哪些变化?

6.最后一句话含蓄、意味深长,它在全文的作用是            ,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7.哲学家为什么在带着学生“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后,给学生上这“最后一课”?请谈谈你的看法。

8.在除野草的事情上,除了文章提示的主题,你还有别的想法吗?

 

1.如何除掉旷野里的杂草。 2.学识丰富;成语略 3.点点头;微笑;态度与前两种基本相同(言之成理就可) 4.不是失信,哲学家虽未到,却已经用事实宣布了最正确、最理想的答案。 5.震惊——疑惑——顿悟(言之成理就行) 6.点题:美德是一个人灵魂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7.美德太重要了。 8.实践出真知。 【解析】 1.试题分析:细读全文,我们会明白,文章讲述了哲学家带着学生十年游历回来,给学生上最后一课时,提出了如何出去杂草的问题。学生纷纷从自己的观点阐述做法,并去实践自己的做法。所哲学家家最后一课上的内容是:如何除去旷野的杂草。 考点: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概括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

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⑴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⑵“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语段从                        三方面描写韩麦尔先生,表现他              的思想感情。

2.⑴处的破折号表示          ,⑵处的标点符号为     

3.文中的“钟声”意味着什么?

4.选文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是哪一句话?

5.“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句话是    描写。“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原因是什么?

6.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是因为                  

7.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力量”写字的细节表现了什么?

8.语段中最能表现主人公痛苦心情的词语有:                

9.韩麦尔先生写下“法兰西万岁”两个字,表明了他和法国人民                       。(2分)

10.“他呆在那儿,头靠墙壁,话也不说”这一表情如何理解?

11.“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中“忽然”的表达作用是(  )

A、表现了人或事物出现的速度超常。

B、表现人物内心里巨大的震动。

C、强调人物的惶惑和措手不及的感觉。

12.所选的这一部分是故事情节的           部分。

 

查看答案

下边列举了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按其发展脉络排列,正确的顺序是              

⑴对小弗郎士回答不出问题时的痛苦思索。

⑵对失掉祖国语言的悲愤。

⑶对最后一课高度重视而表现出来的严肃、庄重。

⑷对阿尔萨斯人不重视学习法语所引起的内疚。

⑸对祖国语言的赞美。

⑹对学生专心学习文字的沉思。

⑺对亡国的悲痛。

⑻对法兰西语言必然永久存在的信念。

 

查看答案

写作(50分)

上学路上,旅行路上,求索路上,通往梦想的路上……每一个人都在路上。或悠闲,或匆忙,或顺畅,或艰难,或开心,或苦恼……每一天在路上都发生着这样那样的事情,令我们有着这样那样的心情。

请以“在路上”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4分)

一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1.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2分)

2.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请说明理由。(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10分)

曾叔卿,建昌①南丰人,巩②族兄也。家苦贫,即心存不欺。尝买西江陶器,欲贸易于北方,既而不果行③。有从之转售者,与之。既受直矣,问将何之,其人曰:“欲效君前策耳。”叔卿曰:“不可。吾闻北方新有灾馑,此物必不时泄④,故不以行。余岂宜不告以误子。”其人即取钱去。居乡介洁⑤,非所宜受,一介⑥不取。妻子困于饥寒,而拊庇孤茕⑦,唯恐失其意。起家进士,至著作佐郎。熙宁⑧中,卒。          (节选自《宋史》)

【注释】①建昌:郡名,今江西南昌一带。②巩:曾巩,唐宋八大家之一。③不果行:没有成行。④泄:畅销。⑤介洁:耿介高洁。⑥介:小草,喻轻微纤细的事物。 ⑦拊庇孤茕:安抚孤独者。拊,fǔ,同“抚”,安抚。茕,qióng,孤独,无依靠。⑧熙宁:北宋时宋神宗赵顼的年号。

1.用“/”给文中画横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吾闻北方新有灾馑

2.解释句中划线词语。(3分)

(1)既受矣       (      )

(2)熙宁中,。(       )

(3)余岂宜不告以误(      )

3.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意思。(2分)

4.曾叔卿为什么要告诉对方“北方新有灾馑”呢?(2分)

5.文段是写曾叔卿的,为什么还要写妻子“拊庇孤茕”?(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