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文言文(10分)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

阅读下列文言文(10分)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面的加线字。(4分)

(1)有仙则(        )              (2)(         )

(3)惟吾德(         )             (4)白丁(        )

2.翻译下列句子。(2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①“陋室”所以不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有人认为本文反映出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2分)

 

1.(1)出名(2)这(3)品德高尚(4)没有学问的人 (4分) 2.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2分) 3.①惟吾德馨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分) 4.不同意。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名”是名词动用;“馨”是由“香气”引申为“品德高尚”,“白丁”与文中的“鸿儒”相对。 考点:文言字词解释。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古诗。(5分)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______”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草木到_________。(2分)

2.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3分)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填空。(共6分,每空1分)

1.《望岳》中表现诗人远大抱负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们常用《长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勉励年轻人积极进取,有所作为。

3.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相关问题。(共6分)

根据中国长城学会所作明长城保护情况的调查,人为破坏比自然破坏对长城更具威胁力。中国长城学会会长董耀会说,目前来看,对长城的人为破坏,主要是取材性破坏、建设性破坏、旅游性破坏和修复性破坏。

保护长城这一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绝不能只寄希望于人们的自觉。据了解,在专家和全社会多年关注下,继北京市制定长城沿线第一部地方性保护法规后,一部全国性的长城保护专门法律目前也在论证之中。中国长城学会得到国家文物部门的支持,也将设“明万里长城保护标志碑”以分段明确保护责任,利用遥感技术全面普查长城等也列入了工作日程。

1.【活动一:开展调查】以下是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一张测量统计表,请根据你所读到的内容,回答问题(2分)

时代

原长度(公里)

现存长度(公里)

战国

600

300

汉代

2200

1000

明代

1400

800

表格反映的情况可以概括为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活动二:口语交际】如果你在攀登长城,还看到有人随意在长城上取土、掏洞、修窑、建库房等等,你将怎样阻止他们?(2分,注意简明、连贯、得体)

3.【活动三:广告宣传】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并自觉保护长城,请你为这次宣传活动拟写一条公益广告。(2分) (要求:紧扣主题,新颖独特,生动形象,语言简洁,不超过l5个字)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10分)

学校组织“尊重并善待汉字”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

1.将汉字的某些形近字放在一起,常常会引发有趣的联想,让人悟出一些哲理。请仿照范例,找出两个形近字,发挥想象,写出一句有哲理的话。(3分)

范例:“心”与“必”

心里有了信念,成功往往就会成为必然。

2.同学们在这次活动中搜集到如下资料,请你阅读分析后得出一个结论。(3分)

①在谈论新闻事件时,经常用到“发酵”一词,比如“钓鱼岛争端再次发酵”。“发酵”的“酵”往往误读成xiào。《咬文嚼字》总编郝铭鉴介绍说,自1985年发布《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后,“酵”字统读为jiào,不再读xiào。但几十年来,该字一再被念错。

②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常被误为《天堂蒜苔之歌》。“薹”,是蒜、韭菜、油菜等生长到一定阶段时在中央部分长出的细长的茎;“苔”,是指一类苔藓植物。有人误以为“苔”是“薹”的简化字,以致把“蒜薹”写作“蒜苔”。

③在法制新闻报道中,“囹圄”一词常被误为“囫囵”。今年影星张国立在一份因儿子张默吸毒而代其道歉的声明中说儿子“目前又身陷囫囵,暂不能对公众有一个交代”,“囹圄”读作línɡyǔ,意思是监狱。“囫囵”读作húlún,意思是完整、整个儿的。

3.下面是你同学演讲词的一段文字,阅读后按要求答题。(4分)

我与汉字形影不离、朝夕相处。忧伤时,汉字为我擦泪;欢乐时,汉字为我鼓掌。

                                 课下写作时,携汉字低声吟唱。

①结合文意,仿照画线句,补充空缺内容。

②除对偶之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指出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阅读现代文,按要求答题。

冬夜

  ①冬天,一个冰寒的晚上。在寂寞的马路旁边,疏枝交横的树下,候着最后一辆搭客汽车的,只我一人。虽然不远的墙边,也蹲有一团黑影,但他却是伸手讨钱的。马路两旁,远远近近都立着灯窗明灿的别墅,向暗蓝的天空静静地微笑着。在马路上是冷冰冰的,还刮着一阵阵猛厉的风。留在枝头的一两片枯叶,也不时发出破碎的哭声。

②那蹲着的黑影,接了我的一枚铜板,就高兴地站起来向我搭话,一面抱怨着天气:“真冷呀,再没有比这里更冷了!…… 先生,你说是不是?

③看见他并不是个讨厌的老头子,便也高兴地说道:“乡下怕更要冷些吧?”

④“不,不。”他接着咳嗽起来,要吐出的话,塞在喉管里了。

⑤我说:“为什么?你看见一下霜,乡下的房间和田野,便在早上白了起来,街上却一点也看不见。”

⑥他捶了几下胸口之后,兴奋地接着说道:“是的,是的……乡下冷,你往人家门前的稻草堆上一钻就暖了哪……这街上,哼,鬼地方!…… 还有那些山里呵,比乡下更冷哩,咳,那才好哪!火烧一大堆,大大小小一家人,闹热呀!……”

⑦接着他便说到壮年之后,在南方那些山中冬夜走路的事情。一个人的漂泊生活,我是喜欢打听的,同时车又没有车来,便怂恿他说了下去。

⑧他说晚上在那些山里,只要你是一个正派的人,就可以朝灯火人家一直走去,迎着犬声,敲开树荫下的柴门,大胆地闯进。对着火堆周围的人们,不管他男的女的,用两手向他们两肩头一分,就把你带着风寒露湿的身子,轻轻地放了进去。烧山芋和热茶的香味,便一下子扑入你的鼻子。抬头看,四周闪着微笑的眼睛,欢迎着,毫没有怪你唐突的神情。你刚开口说由哪来的时候,一杯很热的浓茶,就递在你的下巴边上。老太婆吩咐她的孙女,快把火拨大些,多添点子柴,说是客人要烘暖他的身子;你暖和了,还不觉得疲倦的话,你可以摸摸小孩子的下巴,拧拧他们的脸蛋,做一点奇怪的样子,给他们嘻笑。年轻的妈妈,一高兴了,便会怂恿她的孩子把拿着要吃的烧山芋,分开一半,放在你这位客人的手上。如果你要在他们家过夜,他们的招待,就更来得殷勤些。倘若歇一会,暖暖身子,还要朝前赶路,一出柴门,还可听见一片欢送的声音:“转来时,请来玩呀!”老头子讲着讲着,给冷风一吹,便又咳嗽起来,我听得冷都忘记了,突然老头子忘形地拉着我问道

⑨“先生,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哪?…… 这里的人家,火堆一定烧得多的,看窗子多么亮哪……他们为什么不准一个异乡人进去烤烤手哩?”

⑩搭客汽车从远处轰轰地驰来了,我赶忙摆脱他的手,高声说道:“因为他们是文明的人,不像那些山里的……”

?再跳进通明的汽车里,蓦地离开他了。但远的南国山中,小小的灯火人家里面,那些丰美的醉人的温暖,却留在我的冬夜的胸中了。

艾芜  《名家记事100篇》

1.选文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2.为什么第②段中讨钱的老者说“再没有比这里更冷了”?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2分)

3.第⑧段中划线句子是对老者的描写,为什么中间插入一句“我听得冷都忘记了”?(2分)

4.第⑨段“先生,到底是什么原因哪”一句中的“这”指的是什么?(2分)

5.选文最后一段含蓄而深刻,谈谈你的理解。(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