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幸福为何总在遥远的山那边》,回答小题。(共17分) 小时候曾听过一首外国民...

阅读《幸福为何总在遥远的山那边》,回答小题。(共17分)

小时候曾听过一首外国民谣,不知何故,那头几句就一直印在脑子里。这两句是,在那遥远的山那边,人说幸福就住在那里……

后来年事渐长,每想起这两句词,就产生疑问,幸福为何一定要住在山的那一边?如果住在这边,住得近一点不可以吗?我一直有这疑问,但又不敢问人。怕问出来,人家会笑我傻。而且我隐隐约约地感觉,即便是拿出来问人,大概也得不到什么答案。

稍稍长大以后,我开始偶尔看到,并蓄意去注意看起来好像很幸福的人。我想,幸福的人必是幸福住在他们家,他们才会幸福。幸福肯住在他们家,他们当然与旁人很不一样。

看到一些幸福的人,果然是很不一样的。譬如,常看到一对夫妇从一栋白色的花园宅邸走出来,衣着华丽,大声嬉闹,不时发出阵阵哄笑。我想,他们都是幸福的。

当时,我们家很穷,父亲不在,母亲天天以泪洗面。我们几个兄弟姐妹都觉得我们是很不幸福的。

凡是幸福的人,都是很陌生的人;凡是我比较熟悉的人,好像都不怎么幸福。我的二姑妈嫁到了一家很富有的人家,听母亲说,姑妈应当很幸福的。但二姑妈每次到我们家就向母亲倾诉婆婆待她不好,丈夫欺负她。有一次,我还看到她悄悄擦眼泪。自此,在我心目中,她那身华丽的衣服不再代表幸福。大姊也出嫁了,嫁的是很体面的人家。她每次回来,面带微笑。邻居们都对母亲说,你女儿嫁得好幸福啊。母亲与大姊都笑笑默认。但我好几次看到她们两人单独相对时黯然无言,神色悲戚。我不敢问,但我感觉得出,大姊并不幸福,而且非常不快乐。

于是我开始有一点了【解析】
幸福一定是在很遥远的地方,一定是住在山的那一边。因为遥远的人是美丽的,陌生的人是很遥远的。陌生的人走来走去,穿着华丽的衣服,微笑,结伴游湖,谈笑风生。你只看见他们的幸福,你并不知他们回家后不微笑、不谈笑风生的时间,是否擦过眼泪,是否神色悲戚。

母亲生了一场病后,脸色苍白,身体很弱。她要去菜市场,我有点不放心。我说要陪她去。母亲说:“你在家用功读书。”但我一再坚持,母亲便欣然同意。

一路上母亲拉着我的手,我一手替母亲拿着篮子。我们买的不多,因为我们只有买一点青菜的钱。回途上,遇到一位从前的邻居太太。邻居太太拉着母亲的手大惊小怪地问: “哟,你的儿子长了好多了,上中学了?”“今年刚刚考上初中,省立初中。”母亲微笑着回答。“啊!好聪明的儿子,还会替你拿篮子!你真幸福!”

母亲没有回答,但母亲笑了笑,笑得很开心。我从未看过母亲笑得如此开心。我觉得母亲可能在那一刹那,是真正幸福的。我突然觉得,我和母亲都在一个很遥远很遥远的地方。

1.下面句中的“幸福”和外国民谣中的“幸福”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

A.我们几个兄弟姐妹都觉得我们是很不幸福的。

B.幸福肯定住在他们家,他们当然是与旁人不一样。

C.我觉得母亲可能在那一刹那,是真正幸福的。

D.我想,他们都是幸福的人。

2.联系上下文说说“并蓄意去注意看起来好像很幸福的人”一句中“好像”一词的深意。

3.其实对“我”的这种对幸福最初的判断,“我”自己后来也有了疑问,这些疑问是什么?

4. “我突然觉得,我和母亲都在一个很遥远很遥远的地方。”从这里可以看出母亲和“我”都感受到了刹那的幸福。从文中看,母子“一刹那”的幸福指什么?

5.认真阅读文章的结尾,说说作者这样写的妙处。

6.读了本文,也许你对“幸福”有了新的认识。请根据文中“我”对“幸福”的感受,结合你的生活体验, 简要谈谈你对“幸福”的理解。

 

1.C 2.“好像”意味着孩子眼中只是表象的观察和主观的揣摩(1分),至于那些“幸福的人”是否真正幸福,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3.“你只看见他们的幸福,你并不知他们回家后不微笑、不谈笑风生的时间,是否擦过眼泪,是否神色悲戚。” 4.母亲感受到儿子既聪明又孝顺是一种幸福;儿子看到了母亲开心的笑是一种幸福;(3分,少答一点扣一分)。或从整体上答“日子虽然清贫,但母子俩感受到这种亲情就是一种幸福”亦可。 5.⑴结尾以“很遥远”呼应开头,首尾照应。⑵“很遥远”暗指真幸福,含蓄,别有匠心。⑶揭示主题。结尾写母亲开心的微笑,体现母亲的真正幸福,从而揭示出真正的幸福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于我们用心去体会。 6.能结合文中“我”对“幸福”的理解而谈计1分,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而谈计1分,语言通畅计1分。不符合要求酌情扣分。 【解析】 1.试题分析:“在那遥远的山那边,人说幸福就住在那里……”一句中的“幸福”就是指幸福的本义: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 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A项的“幸福”指的是浅层次的幸福;B、D两项的幸福指的是表面的幸福。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结构及线索,筛选文章信息等多方面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按照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4分)

为了更好地了解气象物候知识,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活动的参与者之一,你也乐在其中。

1.【活动一:搜集资料】某同学搜集到了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前四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的规律,请你帮他分析一下。(2分)

第一,                          ;第二,                         

2.【活动二:专题探究】在这次活动过程中,小明发现,在古诗文中有许多关于“雁”和“燕”的诗句,并且摘录了下来。请你帮小明分析下列诗句中诗人借“雁”和“燕”表达的思想情感。(2分)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葛天民《迎燕》

雁:                                                    

燕:                                                    

 

查看答案

古诗词默写填空。(4分,每小题1分)

1.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相见欢》)

2.                   ,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                                            ”,比喻新颖传神,是传诵千古的咏雪名句。

4.王教授已退休多年,仍在勤奋著书。如果要送他一幅书法作品,用曹操的诗句:“                                                ”作为内容就很合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新闻,概括其主要内容。(3分)

中广网北京10月11日消息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莫言,他很好地将魔幻现实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结合在一起。”北京时间10月11日19时,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莫言 , 1955年2月17日生于山东高密县,原名管谟业,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他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莫言在其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代表作包括《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等。2011年8月,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查看答案

根据上下文,填写在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鸽子是这城市的精灵。__________在它们眼里,收进了多少秘密呢?

A.它们是惟一的俯瞰这城市的活物,有谁看这城市有它们看得清晰和真切呢?每天早晨,有多少鸽子从连绵的屋顶上飞向天空!

B.每天早晨,有多少鸽子从连绵的屋顶上飞向天空!它们是惟一的俯瞰这城市的活物,有谁看这城市有它们看得清晰和真切呢?

C.它们是惟一的俯瞰这城市的活物,每天早晨,有多少鸽子从连绵的屋顶上飞向天空! 有谁看这城市有它们看得清晰和真切呢?

D.每天早晨,有多少鸽子从连绵的屋顶上飞向天空!有谁看这城市有它们看得清晰和真切呢?它们是惟一的俯瞰这城市的活物。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时期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当时统称为“诗”,后被尊为儒家经典。

B.“高山流水遇知音,阳春白雪传雅趣”、“看似点横撇捺,实则恢弘豁达”、“万代文章尊李杜,千秋翰墨秉苏黄”,这三幅对联分别适宜赠送音乐家、书法家、文学家。

C.“他担任九年级班主任、科任教师以后瘦了八九斤,为啥?亚历山大呀!”“亚历山大”巧用谐音,突出了工作压力之大。

D.“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人们都认为清明节的起源是悼念投汨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