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18分) 童 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故时有物外之...

文言文阅读(18分)

童 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___________。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____________,为之怡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___________,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童趣》作者是______朝著名文学家________,课文选自《________》(3分)

2.补出横线上的内容。(4分)

3.找出本文的通假字,并对其进行注音和解释。(2分)

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音:___________义:_______________

4.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2分)

故:________  以:________   然:_________  方:________ 

5.与例句“拔山倒树而来”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3分)

A.任重道远

B.舌一吐二虫尽为所吞

C.温故知新

D.其马将胡骏马

6.翻译句子: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童趣》一文“趣”在哪些地方?请分别用四字短语分点概述。这些表明童年的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清、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3分) 2.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项为之强、果如鹤唳云端、盖一癞虾蟆。 3.“强”通“僵”,音:jiāng   义:僵硬 4.故:因此,所以  以:用  然:……的样子  方:正  5.D 6.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 7.观蚊成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蛤蟆)。(1.5分)表明童年的作者是个善于观察、有丰富的想像力,有审美意识和情趣的孩子。(0.5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沈复,字三白,号梅逸,清代文学家。著有《浮生六记》。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认知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题(13分)

走一步,再走一步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不下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2分)

                                                                               

2.选文开头一句属于什么描写?除了交代时间外,还有什么作用?(3分)

                                                                         

3.“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这里划线的“探”字能不能换成“踩”字。为什么?(2分)

                                                                         

4.“我在那座小悬崖上学到的经验”是什么?(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

                                                                        

5.这段文字两次写我的哭泣,请简述第一次和第二次的不同情感。(4分)

(1)第一次:                                                               

(2)第二次;                                                             

 

查看答案

名著题。(3分)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这首小诗表现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被称为_______诗。出自于诗集《繁星》《春水》。这部诗集的三大主题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口语交际 (2分)

一个顾客在酒吧里喝啤酒,他喝完第二杯之后,转身问酒吧的老板:“你们一周能卖多少桶啤酒?”老板得意洋洋地回答说:“35桶”。顾客说:“我倒想出一个能使你每周卖掉70桶的办法。”老板很惊讶,急忙问道:“什么办法?”顾客说:“这很简单,你只要将每个杯子里的啤酒装满就行。”

1.老板急于讨教卖酒的办法,暴露了他什么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顾客的话中有何言外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有人好问,有人不问;有人主张有疑就问,有人主张三思再问。问天问地,问古问今,“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请以“问”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所写的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甲】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乙】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①往,章侯、世培踵至,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真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②惊飞。渐进,喷沫冰花蹴起③,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④无敢先后。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⑤,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炝碎龙湫⑥,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选自张岱《白洋潮》⑦)

【注释】①遄(chuán):迅速;②擘(bò)翼:张开翅膀;③蹴(cù)起:涌起;④镞镞:同“簇簇”,聚集;⑤辟易:惊退;⑥炝碎龙湫:指龙湫之水像炒菜一样翻滚不止。龙湫,瀑布;⑦白洋:山名,又名龟山,在浙江绍兴。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如银线  仅:                   (2)吞天日  沃:              

(3)轰怒非常  非常:                 (4)始定    颜:              

2.下列划线词古今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B.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C.并有乘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D.而旗尾不沾湿。

3.给下列句子划分正确的停顿。(2分)

再 近 则 飓 风 逼 之 势 欲 拍 岸 而 上。

4.翻译下列语句(4分)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真奔塘上。

                                                                          

5.甲文从哪几个方面正面写海潮之盛?试结合文段说明一下。(4分)

                                                                           

                                                                           

6.甲乙两文同写浙江之潮,结合课文,谈谈它们在写作内容方面有何不同?(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