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默写:(10分) 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艾青《我爱这土地》) 2....

默写:(10分)

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艾青《我爱这土地》)

2.                             ,欲与天公试比高。(毛泽东《沁园春 雪》)

3.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咏梅》)

4.莫道不消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醉花阴》)

5.得道者多助,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两章》)

6._______________,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7.《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采用典故,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句子:

                                       

 

1.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3.零落成泥碾作尘  4.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5.失道者寡助 6.陟罚臧否 7.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解析】 小题1要注意“得”不要写成的或地,小题2注意驰、蜡不要写成别字。小题3要注意“零”“碾”“作”不要写错,小题4比较容易,写出空缺的句子即可,小题5要注意“寡”的写法。小题6,注意“陟”“臧”不要写错,小题7注意“采用典故,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提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背诵默写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那是一个寒风料峭的严冬日子,那间屋子冷若冰窖,我们身体上穿着大衣,还冷得头皮发麻。

B.电影《无极》上映以后,郭敬明的同名小说也备受青睐,观众认为其画面精美,善于营造视觉氛围。

C.一个人在学习与生活中是否浮躁,关键在于他的使命感、理想志趣及品格修养强不强。

D.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整合并均衡教育资源,真正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平等的教育、优质的教育。

 

查看答案

写作

春暖花开,思绪便如花般绽放。面对这些花儿,你会回到某幕场景,想起某个人,记起某件事,牵动某份情,悟出某种道理 ……

请以“这些花儿”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回答问题。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1)会天大雨   会:         

(2)以数谏故   数:         

(3)楚人怜之   怜:         

(4)所罾鱼腹中 罾:         

2.翻译下列句子。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3.“燕雀”“鸿鹄”各比喻什么?

4.导致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5.陈胜吴广为什么要鱼腹藏书、篝火狐鸣?对这种做法你是如何评价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教育是民生之基

①4月上旬,国家发改委通报显示,教育收费居去年全国价格举报之首。而在过去6年中,关于教育收费的举报有5年是居于首位的。群众反映的教育乱收费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不执行“三限”政策违规收取择校费、赞助费;“一费制”外自立项目乱收费;以改制为名举办“校中校”、“校中班”乱收费。教育乱收费屡禁不止,也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可见教育于民于国之重要,是民生之基。

②教育不仅关乎国家发展大计,更关乎百姓的切身利益,教育政策措施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千家万户。对于教育,我们既应着眼于国计,也应着眼于民生,多从民众的角度去考量。

③“人不可以无学”。今天,鲜有人相信“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能够改变人们的命运,成就其未来的,正是教育。因而,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无论家庭是贫还是富,自一个新的生命呱呱坠地开始,莫不把相当的精力与钱财投在孩子的教育上。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大眼睛,那一个个贫困学子的身影,激起的总是人们最朴素的情怀:求学的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受教育的权利,是现代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之一。教育,是孩子成长的起点,它为懵懂孩童慢慢开启着一个新奇的世界,又导引着他们去探索、去实践、去思考,最终才成长为有益于社会、把握自己未来的人。从孩子到成人这个时期,则是接受教育的黄金阶段。也正因为如此,国家才不遗余力地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

④就业是民生之本,决定着每一个家庭的生计。而拥有社会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则是实现就业的前提。目前群众关心的一些大学生就业困难、每年新增劳动力就业问题,说到底,是教育结构与发展模式存在偏差。只有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题,实现每一个家庭的就业权益。

⑤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无论是教育的机会公平,还是教育资源的配置公平,对每一个家庭、个人来说,往往都产生着重大的影响。群众反映强烈的“择校费”、“赞助费”等乱收费问题,归根到底就是教育存在不公平。如果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搞“锦上添花”,强校愈强,弱校愈弱,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不均等,必然导致教育发展不均衡,禁止教育乱收费就会“按下葫芦起了瓢”。古人云: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今天,比这个“人才”概念包容更广的人力资源,已成为第一资源,比这个“教化”涵义更丰的教育,已是民心所系,民生之基。我们应该为此做出努力也应该有所作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中第⑤段中划线词“锦上添花”是什么意思?

3.文中第⑤段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4.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有力论证了“教育于民于国之重要,是民生之基”?

 

查看答案

作文(60分+书写3分)

请以“为自己鼓一次掌”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