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消费者如果在淘宝商城里买到假货,他们应该...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消费者如果在淘宝商城里买到假货,他们应该如何维权呢?有些消费者从此走上“准律师生涯”,因为等待他们的取证过程将非常繁琐和复杂,而这些活儿原来都该是律师干的。

淘宝说,“举证的义务在举报方,你得证明你买到的是假货”,这条“律例”至少可以挡掉90%的维权诉求,因为绝大多数的厂商不会对消费者出具任何假货证明,或提供鉴别真伪的服务。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遇到的厂家均以涉及商业机密为由拒绝提供假货认证。

当然,也有例外。如九阳豆浆机就由官方途径提供真伪验证。不过消费者也别因此高兴得太早,有网友向记者表示,她竟然遇到过自己出具假货凭证后,淘宝进而要求她提供工商部门的证明,最终她因此放弃维权,她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普通消费者,如此维权成本实在太高,自己实在难以承担。

1.消费者维权成本高,主要因为                   (不超过5个字)(2分)

2.你认为工商部门应该怎样帮助网络购物者维权?(至少写出两条意见)(4分)

 

1.取证难  2.示例:规定厂家必须提供真伪货物鉴别;规定由厂家提供真货证明;工商部门应为维权者提供援助;加大对售假者的处罚力度等。(每条意见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从材料第二段中“淘宝的话”和第三段中“淘宝的要求”可以看出:消费者要想维权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再加上“厂家均以涉及商业机密为由拒绝提供假货认证”,这些都说明消费者要想维权,取到“假货凭证”太难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从下列A组中至少选用两个词语,B组中至少选用一组关联词语,并运用一种修辞手法,抒写出你面对中考时的心情。(80字以内)(6分)

A组:截然不同 祈祷 眨巴 惬意 忐忑不安 皎洁 问心无愧

B组:是……还是   只要……就

 

查看答案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上了顶峰。(把“不管”改为“尽管”)

B.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关键”改为“重要因素之一”)

C.大会期间,广大代表认真阅读并领会《公民道德规范》的精神实质,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阅读”与“精神实质”不搭配,应改成“阅读《公民道德规范》并领会其精神实质。)

D.因特网的诱惑无法令现代人拒绝,但昂贵的网上消费又使人们难以接受。(不是“诱惑”“无法”,而是“现代人”“无法”,将“无法”一词移至“现代人”之后。)

 

查看答案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6分)

1.渐近故乡时,天气又yīn huì(     )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

2.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力;做一个公民,我们要kè jìn zhí sh?u(      )。

3.ji?o xiá(      )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

4.“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gēn shēn dì gù (         )。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2分)

1.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2分)

2.            ,            。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王磐《朝天子 咏喇叭》)(2分)

3.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杜甫《望岳》)(2分)

4.白居易《观刈麦》中跟“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样描写农民劳作艰辛的句子是                                     。(2分)

5.把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默写完整。(4分)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晋之读书法

(清)陈善

读书惟在记牢,则日见进益。陈晋之①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②数千言。初若可喜,旋读旋忘,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 ③,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晋之为得法云。

[注释]①陈晋之:人名。 ②诵:背诵,这里是读的意思。③癖:毛病。

1.解释文中划线的字。(2分)

岁(       )       然(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

3.短文中,作者是用什么事例来证明“陈晋之为得法”的?请用自己的话来概述。(2分)

4.你从本文中悟出了什么道理?(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