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文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

文言文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⑤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

⑥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4分)

(1)吾日三吾身。(       )

(2)学而不思则(       )

(3)死而后(       )

(4)其乎(       )

2.翻译句子(4分)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 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两个“其”和两个“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也相同。

B.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也不同。

C.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不同。

D.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相同。

4.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主要阐述的是学习态度,指出要虚心向一切人学习。

B.“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用反问的语气,强调了学习知识不在于让别人了解,而在于提高自己。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阐述的是做学问不能不懂装懂。

D.“岁寒然后知松柏之最后凋也”比喻君子有宽广的胸怀。

5.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结合课文说说,并阐明今后的打算。(3分)

 

1.(1) 省 (反省)(2) 罔(迷惑)(3)已(停止)(4)其恕乎(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2.(2分)(1)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 3.(2分) C 4.(2分)D 5.言之成理就行。未结合课文扣两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试题分析:“省、罔、已、恕”根据语境即可推断出意思。“省”读“xǐng”是“反省”的意思,不能读“shěng”,误解为“地方行政区域”;“罔”在古汉语中是“迷惑而无所得”的意思,不能与“置若罔闻”中的“罔”相混,误解为“无,没有”;“已”在句中是“停止”的意思,“已”在现代汉语中常作为“后来,过了一些时间,不多时”等意思理解;“恕”在句中是“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的意思,不能与“宽恕”中的“恕”相混,误解为“原谅,宽容”。总之做题时,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作文(40分)

步入初三,就意味着毕业在即,回望三年初中生活,你一定与许多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一定有许多事给你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在这即将分别的时刻,你一定会很留恋,你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要说……请以“不忍说再见”为题,写一篇文章。

 

查看答案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小题。

包拯传(8分)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选自《宋史选译·包拯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4分)

(1)来劝勉

(2)天长县

(3)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4)率取数十倍以权贵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

3.从选文中,你觉得包拯是怎样一个人?(2分)

 

查看答案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小题。

出师表(节选)(10分)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定,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4分)

⑴故临崩寄臣大事也  ⑵夜忧叹

⑶庶竭驽钝            ⑷至于斟酌损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一句中的“命”具体指什么?(2分)

4.结合全文,说说是什么原因让诸葛亮始终坚守“报先帝”、“忠陛下”的职分?(2分)

 

查看答案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城东早春(4分)

(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1.诗中体现“新春”特点的两个字是“     ”和“     ”。(2分)

2.三、四句中,作者想像繁花似锦、游人如云的景象,意图是什么?(2分)

 

查看答案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被忽视的气候杀手——黑碳(14分)

人们应该对冬日里烟囱中冒出的滚滚黑烟不会感到陌生。这些黑烟实际上是煤、柴火、秸秆等生物未充分燃烧时产生的微小碳颗粒,随着燃烧加热的空气飘上了天空。这些黑碳对空气质量是个严重的威胁,吸多了难免会导致人们呼吸道不适。除此之外,它还是一个被忽视了的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

提起气候变化,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各种温室气体,尤其是罪魁祸首二氧化碳。其实,黑碳在促使气候变暖上也没少出力。据科学家统计,黑碳对于气候变暖的“贡献”比例可以达到 18%,仅次于占40%的二氧化碳而排名第二。所以,为了控制气候变化,人类在努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时,对黑碳也不能置之不理。

虽然同样会造成气候变暖,但是黑碳和二氧化碳起作用的方式是不同的。二氧化碳是通过温室效应让地球升温的,它们可以让太阳发出的短波辐射自由通过,照射到地球上,而吸收地面发射出的长波红外线,把这些能量留在地球上,起的作用类似于温室的玻璃外壳。而黑碳则是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加热自己身边的大气,起的作用类似于太阳能热水器。另外黑碳落到地面后会减少反射,增加地面吸收的热量。

黑碳和二氧化碳还有一点关键的不同,就是在大气中停留的时间不同。二氧化碳可以在大气中停留几个世纪,人类历史上第一座火力发电厂排出的二氧化碳,就可能依然在空中游荡,继续给地球保暖。而黑碳在大气中只能停留几周就会沉降下来,落回地面。如果我们现在就削减黑碳的排放,那么对气候变暖起到的遏制作用将会是立竿见影的。科学家说,只要等上几周或者几个月,大气就会有明显的变化。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相对于二氧化碳来说,控制黑碳排放的难度要低得多。在非常依赖化石燃料的今天,想让人类获取能源的同时不排放二氧化碳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减少黑碳的排放却有很多切实可行的方法。首先要减少森林开发,赤道地区雨林的燃烧是黑碳的重要来源。再就是要改进柴油机上的过滤装置,现在已经有了成熟的技术。还有就是减少木柴等生物燃料的使用,代之以太阳能和天然气。虽然这些措施都要花钱,不过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便宜多了。另外,控制黑碳排放本身可以减轻空气污染,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可谓一举两得。总之,现在是控制这些黑烟的时候了。

1.请用简洁的语言(每一点不超过15字),指出黑碳与二氧化碳对气候变暖的影响有什么不同。(4分)

2. 结合上下文,指出下列句子中画线部分和划线词和的作用。(4分)

⑴据科学家统计,黑碳对于气候变暖的“贡献”比例可以达到18%,仅次于占40%的二氧化碳而排名第二

⑵在非常依赖化石燃料的今天,想让人类获取能源的同时不排放二氧化碳几乎是不可能的。

3.结合全文,说说控制黑碳排放有哪些现实意义。(3分)

4.根据下列链接材料,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现在普遍存在的污染源自哪些方面的污染。(3分)

链接材料  工业生产经常导致污染,主要是煤和石油燃烧过程中排放的大量有害物质,如烧煤可排出烟尘和二氧化硫;烧石油可排出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等。生产过程排出的烟尘和废气。以火力发电厂、钢铁厂、石油化工厂、水泥厂等对大气污染最为严重。而农业生产过程中喷洒农药而产生的粉尘和雾滴也会对人体造成不小的伤害。

由生活炉灶和居民区采暖锅炉耗用煤炭产生的烟尘、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也是目前普遍存在的污染。此外汽车、火车、轮船和飞机等排出的尾气,其中汽车排出有害尾气距呼吸带最近,而能被人直接吸入,其污染物主要是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和铅尘等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