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语段中,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是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此话没错。 是这所宅邸的三个主人——和珅、庆郡王永璘、恭亲王奕, 宅邸所处的北京城龙脉之上的风水宝地,或者是富丽堂皇的殿堂与幽深秀丽的园林, 为恭王府带来了无穷魅力。
A.不仅或者都 B.不仅而且都
C.无论还是因此 D.无论还是都
下列划线成语或俗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A.玉不琢不成器,年轻球员需要经过不断地磨炼,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球员。
B.面对诱惑,有些人听不进别人的劝告,以致上当受骗,正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C.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对于它的传承,新世纪的大学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D.让我们扬起风帆,校准理想的罗盘,去迎接风雨,经受考验,切莫随波逐流,茫然前行。
根据语境和所给字义,在下列句子横线处选填汉字,有误的是
A.他说起话来,向来都是抑扬顿(挫、错),韵味十足,很受学生欢迎。
“挫”有转折的意思,“错”有“交叉着”的意思,横线上应填“挫”。
B.科考队计划对长江中下游干流江豚的种群数量和分布等现状进行考(察、查)。
“查”有“检查”的意思,“察”有“调查”和“仔细看”的意思,横线处应该填“察”。
C.王明因家境困难,无法进行手术,在家人一 (愁、筹)莫展之时,红十字会派人送来了捐款。
“愁”有“忧虑”的意思,“筹”有“计策、办法”的意思,横线处应填入“愁”。
D.随着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大批农村青年进城务工,导致农村有相当一部分土地荒(费、废)。
“费”有“用的多”的意思,“废”有“不再使用”的意思,横线处应填“废”。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是
A.污秽(huì)隔阂(hé)断壁残垣(yuán)
B.恣意(zì)剔除(tì)妄自菲薄(fěi)
C.自诩(xǔ)提防(tí)言简意赅(gāi)
D.强迫(qiǎng)脊梁(jǐ)惩恶扬善(chěng)
聆,听也。聆听,指专注地听。我们聆听鸟儿的轻吟,松涛的欢唱,高山流水的雅韵……聆听是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聆听父母的忠告,老师的教诲,朋友的劝慰……聆听是心与心的碰撞,爱与爱的交流,情与情的融汇。
请以“聆听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将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写在答题卡上。
(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3)字数600—1000之间。
(4)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①近来在微博上流行这样一个词,叫做“中国式过马路”。什么意思?有人描述为“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还有图为证:在城市街头,有几位行人并没有走在斑马线上,而是走在旁边的机动车便道路标上,其中有推着婴儿车的老人,也有骑电动车、三轮车的年轻人。
②这样的场景,是不是眼熟?也正因为其司空见惯,甚至为人所不觉,所以一旦被贴上“中国式过马路”标签的时候,才会引起广泛的共鸣和议论。循着这样的思路,一些行人纵身一跃横跨公路隔栏,可称为“中国式跨栏”;公交车站乘客们蜂拥而上挤进车,可称为“中国式上车”;正在行驶的车辆突然一个急转,强行插入另一条车道,可称为“中国式并线”。类似现象还有不少。集纳到一起,着实令人吃惊,原来我们身边存在这么多不文明现象,很多时候不管有意无意,各种“中国式”做法成了一种自然选择,甚至感到不这么做,反而会觉得不正常。
③这种现象,一则存在群体效应,大家都这么做,法不责众,形成了一种社会氛围。一则发生了规则的异化,原来的红灯停绿灯行,排队依序,驾驶规则等都被放到一边。扎堆前行,拼抢上车,强行并线成了众人奉行的“潜规则”。有规不行,违规成风,潜规迭出。由此看来,“中国式过马路”等现象,其实是陷入了一种规则困境。
④为什么会这样? 。以“中国式过马路”为例,行人不顾红绿灯急切通行的背后,与缺乏安全意识,心态浮躁,自私观念等不无关系。但通行区域规划不科学,绿灯时间过短,人车关系处理失衡等现实问题的存在,往往也使人们按照红绿灯划定的时空难以顺利过马路,甚至还可能面临危险。
⑤破解“中国式过马路”,不只是一道公民素质题,还是一道社会管理题。如何协调社会关系,平衡各方利益,制定体现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等理念的社会规则,提升规则的科学性?如何在规则实施中一视同仁,对违规者依法进行惩处,提升规则的公信力?这不仅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与能力,也需要民意的参与和监督。因此,只有人人行动起来,不断完善规则,共同遵守良性规则,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运作。过马路是这样,就业招聘、商业经营、为政用权等各个领域,又何尝不是这样?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
2.分析文章①-⑤段的论证过程,按要求填空。(4分)
首先 ,其次 ,接着 ,然后 ,最后提出如何破解“中国式过马路”。
3.请依据第④段所举事例,在横线上补写作者的观点。(2分)
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