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短文《拒绝句号》,完成题目(17分) 拒绝句号 一定会有一些朋友反对我这个标...

阅读短文《拒绝句号》,完成题目(17分)

拒绝句号

一定会有一些朋友反对我这个标题。他们会说多好的句号啊!句号表示一种完成,一种圆满,一种有志者事竟成,一种成果与收获,或者干脆把这溜圆的句号看成一个个饱满的果实。它们还会问我,当你完成一部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在那最末一行画上一个句号时,难道你没有如释重负、飘飘欲仙般的感受?没有那种大功告成后该痛快干杯的喜悦吗?

当然,这样的句号我也喜欢。但人生还有另一种句号。

打个比方,你在一条路上走,走着走着,忽然有一种“尽头感”时,这句号就隐隐出现,如果你停下来,你足下就清晰地现出一个句号。这条路可不是做一件事时那短短的距离,它是人生追求的路、艺术探索的路和事业奋斗的路。这路原本无止无休,你在任何一处都可以起步,踏上征程;你也可以在任何一处画个句号,退了出来。无论什么都可以成为句号的缘故:那精疲力竭的放弃、自寻清闲的逃逸、江郎才尽的低头认输,乃至收获后的自满自足,甚至在目标达到之后,辉煌的目标也会划为一个句号,尽管这句号闪闪发光。句号,就是停止,就是终结,就是事物最终变为有限的、死去的符号。

我说的是这种句号。可怕的是,这些句号总是不知不觉地出来。你呢,不知不觉地完结。想想看,你曾经做过了哪些有益的事?究竟是什么时候并怎样弃你而去的?句号往往又是和人的自足、人的彻悟、人的惰性连在一起的。所以句号大多是人心甘情愿给自己画上的。人随时可能舒舒服服给自己画个句号,休止了自己。

因而,我害怕句号。我对句号保持着近乎神经质的警惕。在与句号的斗争中,我一边感到生命的活力,常常闻到自身肌肉搏斗后散发出热烘烘的清香;一边认识到这原是生命存在所必须进行的奋争,也是与自身惰性与保守的对抗。当然,它何其艰难!跨过每一个句号,都需要付出双倍的力量,其中一半是创造力。然而,只要在人生或艺术的道路上,消灭一个句号,便开始一段崭新的充满诱惑的路。我们还会发现,被我们拒绝和消灭的句号,最终竟然会变成逗号。你是不是也会从中得到启示:

最积极和充实的人生,是不断努力地把句号变为逗号。

1.结合全文内容,理解划线句中划线词在文中的含义。(4分)

(1)尽管这句号闪闪发光。

                                                                                  

(2)当然,何其艰难!

                                                                                  

2.第二段中的“但”字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3.作者认为生活中我们常常给自己不知不觉地画上一个句号,其原因是什么?在你的生活中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出来。(4分)

原因:                                                                          

我的经历:                                                                                                                                                       

4.为什么说“被我们拒绝和消灭的句号,最终竟然会变成逗号”?(3分)

                                                                              

                                                                                

5.联系全文,说说文题“拒绝句号”的含义。(3分)

                                                                                 

 

1.(1)指前文的“辉煌的目标” (2)指生命存在所必须进行的奋争,也是与自身惰性与保守的对抗。 2.不能去掉。因为“但”表转折,表明此前陈述的句号的内涵是作者所肯定的,而后面所说的则是截然相反的态度。 3.原因:人的自足、人的彻悟、人的惰性;我的经历不设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4.因为消灭一个句号,便开始一段崭新的充满诱惑的路。句号的消灭,意味着追求还没有终结,稍作停顿休整后,便会踏上新的征程。 5.文题“拒绝句号”告诉我们,人生就是一种永不停息的追求,就是不断地与自身的自足、彻悟、惰性对抗,从而获得最积极和最充实的人生。(意思对即可给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文章第一段就罗列了“句号”代表的“成功”的意义,据此段再看“甚至在目标达到之后,辉煌的目标也会划为一个句号,尽管这句号闪闪发光。”句子,句中的“目标达到”“辉煌目标”所指很明确,“闪闪发光”就不能理解了。在文章最后,作者又写到“自身肌肉的搏斗”“生命必须的奋争”“ 与自身惰性与保守的对抗”,其后“它”的指向就明确了。 考点:文章句子含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题目。(7分)

①钓鱼岛又称钓鱼台、钓鱼台群岛、钓鱼台列岛(日本称其为“尖阁列岛”),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的东部边缘,在地质结构上是台湾北部近海的观音山、大屯山等海岸山脉延伸入东海后的突出部分,为台湾岛的附属岛屿。钓鱼诸岛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大北小岛、大南小岛和飞濑岛等8个无人岛礁组成,总面积约6.344平方公里。钓鱼诸岛周围的海域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5个台湾本岛面积。

    ②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年可捕量达15万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东海的一个渔场。在钓鱼岛与东南方的北小岛、南小岛之间,有一条宽达l000多米的“蛇岛海峡”,风平浪静,是渔民的天然避风港湾。这个海峡港湾中盛产飞花鱼,台湾省基隆、苏澳两地渔民,常靠此渔区生存。

    ③从军事地理学的角度来看,钓鱼诸岛在我大陆国土的海洋方向形成一道大陆外缘天然的屏障。它位于台湾和冲绳之间,处于东海南部的中心地带,是外海进入中国的跳板。对于中日双方来说,钓鱼岛都是战略要地,无论是中国东出还是日本南下,钓鱼诸岛都是一个咽喉要道。它可以成为保卫我国东海方向安全、遏制日本扩张势力南下的前哨;也可能被日本利用,阻碍我国统一,对我国东部沿海和台湾地区造成威胁。

④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早在明朝初期,钓鱼诸岛就已明确为中国领土,明、清两朝均将钓鱼诸岛划在我国海防管辖范围之内。中国对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1.本文的说明层次是:先介绍钓鱼岛的         ,再介绍钓鱼岛的渔业资源情况,接着介绍钓鱼岛的          ,最后介绍钓鱼岛的          。(3分)

2.请写出下面的链接材料补充和印证了原文哪些内容。(4分)

 【材料一】

 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海底石油储量巨大。据我国科学家1982年估计,钓鱼岛周围海域石油储量约在737亿桶至1574亿桶之间。有人曾经预言,钓鱼岛附近水域的石油资源储备量相当于“第二个中东”。

 【材料二】

 1785年,日本出版了著名学者林小平所著的《三国通览图说》一书,共有五张地图,这些地图制作精细,与现代制图法一样以颜色划分区域。日本部分用淡绿色,而中国部分是用粉红色来表示的。以色区分,国与国之间的分界自然一目了然。就在这图上,也标明了钓鱼岛、黄尾屿和赤尾屿的位置,其颜色与中国福建、浙江相同,都是粉红色的。

                                                                               

                                                                               

 

查看答案

阅读《南辕北辙》,完成下列题目。(11分)

《南辕北辙》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业,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4分)

(1)季梁闻之,中道而(            )     (2)衣焦不,头尘不去(             )

(3)我欲楚(            )           (4)吾多(          )

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1)今王动欲成霸业,举欲信于天下。

                                                                       

(2)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3.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分)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在浦东国际机场边检大厅,有这样一位服务标兵,她无论出现在哪里,脸上始终挂着一抹微笑,真诚、甜美、亲切,让人难以释怀

B.这六位老人,年纪最小的也已82岁,都是参加过抗战的老兵。如今,虽已是古稀之年,但他们都还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回忆起当年,感慨万千。

C.虽然面临的困难和不利因素很多,但是,作为这项改革实验的始作俑者,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这项工作进行下去,并且做得越来越好。

D.地震异地安置区首批“农家乐”开业,灾区民房重建基本完成,学生提前搬入新校园……纷至沓来的重建喜讯报告着灾区的重生。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读音或书写正确的一项(    )(2分)

A.恣睢(suī)浮想联篇

B.褒(bǎo)贬销声匿迹

C.虔(qián)诚明眸善睐

D.斟(zhēn)酌别出新裁

 

查看答案

表达与交流(15分)

在第四单元我们学习了众多名家的散文,领略了千姿百态的四季美景。今天请用你的慧眼寻找校园中的美景,以“校园一角”为题目,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