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筷子中的文化》 朱启新 ①古人称筷子为“箸”,这个专称自商代一直沿用至宋末,到...

《筷子中的文化》

朱启新

①古人称筷子为“箸”,这个专称自商代一直沿用至宋末,到了明代才逐渐称“箸”为筷子。如明人陆荣《椒周杂记》载,吴中民间行船时忌说“住”,因箸同“住”音(“住”,慢),所以要把“住”改为“快”,“箸”便叫成“筷子”了。以后,一些读书人也渐称“箸”为“筷”。

②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早在商代,纣王已用象(牙)箸。在长期的使用中,根据考古资料提供的信息,既有器形的变化,也有制作质地的不同。

③筷子的器形,最初,两头同样粗细。先秦时期乃至汉初的“箸”,都是上下一般粗细,分不出手握的筷头和夹食的筷足。(已知)最早的铜筷出自云南一墓中,整体圆柱形,长约20多厘米,属春秋晚期。安徽出土的一批东周青铜器中也有铜筷一双,细长方形,残长23厘米,宽4毫米。及至宋代,筷子的粗细又有了变化。四川发现的一座宋代窖藏出土的一双铜筷,长24厘米,筷首与筷足,粗细已很分清了。

④古代的箸,长短并无定制,约20厘米左右。形体有方有圆,其径一般在4厘米左右,最粗不会超过6厘米,比今日用筷要细——古人之箸用来夹羹汤中的菜。《礼记 曲礼》说:“羹之有菜者用挟(即“箸”),其无菜者不用挟。”夹羹内的菜,分量不多也不重,不同今日要夹大块食物,或者用劲撕裂食物。箸之细径不碍使用。

⑤制箸材料,通常采用竹、木。此外尚有铜、玉、骨、银等。最广泛使用的是竹制和木制。筷子作为我国文化特征之一,源远流长。各地也都有名筷生产,如北京的雕琢玉筷,成都的刻花竹筷,杭州的天竹圆头筷,广州的乌木筷和象牙筷……真是很美。

⑥筷子挺直,宁折不曲。唐玄宗李隆基特赐给宰相宋碌一双金筷,以表彰他的秉性耿直如筷。明代程良规的《咏竹箸》诗,写得也很有意思:“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往忙。”此诗语句通俗,热情讴歌了筷子默默为他人奉献的精神。 (有删改)

1.文章第二段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第三段括号里的“已知”能删除吗?为什么?(3分)

                                                                             

3.文章结尾处引用明代程良规的《咏竹箸》诗,有什么作用?(2分)

                                                                             

 

1.列数字、举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我国筷子的历史悠久。 2.不能去掉,“已知”是“目前所知道”的意思,起限制作用;写出了现在所知道最早的铜筷是出自云南一墓中,不包含未知的情况; “已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形象的写出筷子默默为他人奉献的精神,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一面。(回答两点,即可得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已有3000多年”是列数字,“纣王已用象(牙)箸”是举例子。 考点:说明方法理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李世民畏魏征

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

① 霁:停止。②谒告:请假。③上冢:上坟。

④严装:装备整齐。⑤嗔:生气。⑥臂:用手臂架着。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4分)

回人主意           逢上怒甚          

外皆严装已         征奏事固久不   

2.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3分)

A而有胆略            B而竟不行    

C学而不思则罔        D 乃记之而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善回人主意。

                                                                             

(2)征奏事固久不已。

                                                                             

4.魏征向皇上奏事时,为什么“固久不已”?请做简要分析。(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回答。

雨后池上

宋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刘攽(bān),庆历六年进士,曾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

1.诗的前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2分)

                                                                             

2.三四句描写了作者在雨后池上所见的哪些具体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5分)

秋雨打着人的脸。一堆堆深灰色的雨云,在低空缓缓移动。秋深了,森林里一望无际的林木已经光秃秃的,老榆树阴郁地站着,让褐色的苔掩住树皮上的皱纹。无情的秋天剥下了它们美丽的服装,它们只好光着枯瘦的身体站在那里。

……

像筛子筛过一般的细雨不停地下着,寒冷的雨点浸透了衣服。雨水冲坏了人们的劳动成果,泥浆像稠粥一样从路基上淌下来。

1.上段文字出自名著         ,作者是         国的             。(3分)

2.小说主人公完美的精神操守永远是激励一代又一代有为青年向善向美的原动力,请结合相关的故事情节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征。(2分 )

                                                                                 

 

查看答案

下面句子空白处应填入的恰当语句是(   )(3分)

山是静的,海是动的。山是呆板的,海是活泼的。                 从天边微波疯潮地直卷到岸边,触着崖石,更欣然地溅跃了起来,开了灿然万朵的银花!

①如同病牛一般。

②而海呢,你看它没有一刻静止!

③昼长人静的时候,天气又热,

④凝望着青山,一片黑郁郁的连绵不动,

A ②①④③      B ④②③①           C ③④①②         D 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某市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经济建设要注重环境保护;    该市的环境 保护仍然严重滞后。

②医院作为特殊的公共    ,应该讲究语言得体,“欢迎你再来”这一类的语言是不宜随便使用的。

③人们在异国他乡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放弃自己原有的文明,     首先放弃也最难放弃的就是母语。

④谈到决赛对手时,教练说:“这将         是一场漂亮的比赛,在决赛中和他们会师是一次独一无二的机会。”

A.坦陈 场所 必须 必然

B.坦承 场所 必须 必定

C.坦承 场合 必需 必然

D.坦陈 场合 必需 必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