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古文阅读】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①。赵王畏秦,欲毋行。...

【古文阅读】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②曰:“王行,度道里③会遇④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⑤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⑥,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⑥。”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某月,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⑦。于是秦王不悦,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某月,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说:“请以赵五十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⑧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节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①渑池:古地名  ②诀:告别   ③道里:一路上④会遇:相会⑤请:请让我们

⑥瑟:瑟同下文的盆缶都是古代乐器  ⑦靡:退下。 ⑧竟:终了。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①秦王使使者告赵王                        ②秦王怒,不许                

③因跪请秦王                              ④相如顾召赵御史                

2.选出与“请以赵五十城为秦王寿”中“以”字用法相同的是一项(     )(3分)

A.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B.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C.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D.固以怪之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②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

                                                                             

4.文段中的蔺相如让你联想到我们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2分)

                                                                              

 

1.①派遣  ②答应  ③于是  ④回头(看) 2.B 3.①我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赵王弹瑟吧。  ②秦王的侍卫想要杀蔺相如,蔺相如怒目呵斥他们。 4.唐雎。  不畏强暴。 【解析】 1.试题分析:四个词语的解释除了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解释外,还可以采用迁移法和联想法,使的意思可迁移到“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其中的“使”是“派遣”的意思,许,可迁移到“安陵君其许寡人”,因可迁移到“因屏人曰”,“因”是“于是,就”的意思。顾可联系到“元方入门不顾” 的 “顾”,回头看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阅读】

8.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4分)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注释〗①蓝:蓼蓝。一种草本植物,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

1.作者在这首词中用一个“满分5 manfen5.com”字来直接赞美江南。(1分)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春来江水绿如蓝”。(3分)

                                                                               

 

查看答案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了防止酒驾事件不再发生,汕头市加大了巡查整治力度。(修改:“加大”改为“加强”)

B.学校开展地震安全常识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们的安全自我保护。(修改:句末加上“意识”)

C.完善食品安全法规,规范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提高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田地了。(修改:“田地”改为“地步”)

D.上中学以来,他一直始终参加学校田径队训练。(修改:删去 “一直”,或删去 “始终”)

 

查看答案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6分)

A.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xiè dú()职业之神圣。

B.一百年前的今天,一颗巨星yǔn luò()了。

C.要是我们在会场上,一定会禁不住tì sì héng liú()的。

D.上帝在这对男女的眼睛中看到了 wú yǔ lún bǐ()的美和更大的力量。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共12分)

1.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温庭筠《商山早行》)(2分)

2.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陆游《卜算子·咏梅》)(2分)

3.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日长飞絮轻。(晏殊《破阵子》)(2分)

4.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发展,农村的机械化进程将大大加快。夏收之时,农民将不需要面朝黄土背朝天。不管天气多么炎热,“                  

                。”的痛苦将成为历史。(用白居易《观刈麦》中的诗句填空)(2分)

5.默写《月夜》这首诗。(4分)

                                    

                                   

 

查看答案

雪化一化,就有路了   张抗抗(20分)

  ①每年下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②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一件事情烦恼着,似乎是为了一些闲言碎语。那时我初涉文坛,尚未习惯文坛的无事生非,很容易被某些谣言困扰,情绪波动也很激愤。当事情渐渐平息下来时,我偶尔听说某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愤懑和恼恨。我发誓要当面去质问她。很快便有了一个机会。我出差去某地,恰好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去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  

③到达那个城市时,已是傍晚时分了,空中已飘起了雪花。我看着地址打听路线,乘坐了几站电车。下车时,完全陌生的街名和异样的口音,令我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但我只能继续去寻找那个记录在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只是混混沌沌,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街上几乎已没有行人,那时我才发现,自己迷路了。就在那个时候,我看见了街边一间简陋平房的窗口露出一线灯光。我敲了门。门开了,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人,她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说:“那地方太难找,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跨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⑤“这大雪天儿出门,定是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喊。我含糊应了一声,“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的,急的!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一边拍掸着肩上的雪花,一边等着我。

  ⑥我心里咯噔一下。亲戚?朋友?病人?……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怎能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⑦似乎就在那一刻,我忽然对自己此行的目的和意义产生一丝怀疑和动摇,我不知道自己来这座城市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要寻找的那个人究竟是谁。那个人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随风逐流而去。也许出于无知,也许出于一时利益之需,她才那样做,那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笞的“病人”呢!  

⑧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大娘一把将我拽住。“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不碍事,不碍事,就快到了。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就喑噎了。她又重复指点了一次,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儿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⑨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着。雪化一化,就有路了。那么,就把冷雪交给阳光去处理。雪不能永远覆盖道路,因为路属于自己的脚。

⑩那个风雪之夜,当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时,我已经全然没有了那种激愤的心情,我平静地站了一会,轻轻将那张已被雪水泅湿的纸条撕碎,然后慢慢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选自《情感读本·意志篇》2011年第6期,有改动)

1.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作者“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6分)

2.文中“我”的前后态度与认识有什么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5分)

3.老妇人说的“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在选文中有两种理解,请你简要说一说。((5分)

4.列对选文的品析,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选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可见所写的内容是真人真事,故事没有曲折、没有波折,作者的情感都是直接表露出来的。

B.选文以“我”对“雪”的感受为线索来组织材料,条理清晰,叙事完整。

C.在最后“我”终于理解了原来怨恨的那个人,其实她并没有错。

D.文中画线句属于自然环境描写,渲染天气恶劣,既表现“我”“寻仇”的强烈,又为下文叙写偶遇老妇人等情节作铺垫。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