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我举起拖舰队来的缆绳的一端,高声呼喊:“最强大的利立浦特皇帝万岁!”这位伟大的君王迎我上岸,对我竭尽赞颂,当场就封了他们那里最高的荣誉称号“那达克” 给我。皇帝的野心很大,他要再找机会把敌人的船舰都拉回他的港口,甚至想把不来夫斯库整个帝国灭掉,划作一个行省,派上一位总督去统治。他想彻底消灭大端派的流亡者,强迫那个国家的人民也都打破蛋的小端,那样他就可以做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君主。
②但是,我尽力设法让他打消这种念头,从政策到正义,我向他列举了许多论据。我坦白地表示,我不愿做人家的工具,使一个自由、勇敢的民族沦为奴隶。这件事在国务会议上辩论的时候,大臣中最聪明的一部分人都赞同我的意见。由于我的这一公开而大胆的声明完全违背了皇帝的计划与政策,他因此永远也不会宽恕我。他在国务会议上以一种很策略的方式提到了这事。据说,最聪明的几位大臣至少是以沉默的方式表示了他们是赞成我的意见。可是另一些人是我的死敌,忍不住就要说话,旁敲侧击地中伤我。从此,皇帝与一小撮对我不怀好意的大臣之间就开始达成一项阴谋;不到两个月,阴谋暴露,却差点儿以我的彻底消灭而告终。最大的功绩在君王眼里又能算什么,你一拂逆他,不使其野心得到满足,再大的功劳也等于零。
(节选自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1.文中的君王为何先封“我”为“那达克”,后来却又与“一小撮对我不怀好意的大臣”达成消灭“我”的阴谋?联系全书并根据选文有关内容回答。(5分)
2.选文写的是格列佛在“小人国”的经历,联系全书说说作者借“小人国”讽刺了当时英国的哪些政治现象?(5分)
交朋友是人们生活、发展和情感交流的需要。朋友五花八门,在学校里交往的是学友,在球场上交往的是球友,在网上交往的是网友……从更广义的角度看,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也都可以是朋友,甚至是好朋友。
请以“我们是朋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温总理打给母亲的电话(17分)
①他的亲人,有13亿之众。他的亲人,是一个国家的人民。这个人,就是温家宝。
②他的母亲,叫杨秀兰。这位年过九旬的母亲,和中国那些普通的母亲一样,其实没有什么不同。早年,她只是天津城里一位寻常的小学语文老师。那时,他和母亲住在天津城里一条古朴的小胡同里,他与小伙伴们把门板卸下来当乒乓球台,他母亲喜欢把钥匙放在邻居家里,放学后,他便到邻居家拿钥匙:“刘娘,我妈把钥匙放您这儿了?”后来,他到北京工作以后,母亲还炸好面酱,托跑运输的邻居给他带到北京。后来,她的儿子成了一个国家的总理。他说:“母亲对我的教育是永远忘记不了的,因为我出生在1942年,恰恰是在抗战时期,我在她身边知道了战争的苦难,知道了生活的艰难,从而懂得一个人要如何献身给国家。”他这样深情地说。这绝不是一个国务院总理的即兴表达,这是一个孩子对母亲内心的感激和感恩。
③三年前春天的一个下午,他到日本访问,在国会刚刚进行了一场可以载入史册的成功演讲后,他便给家里的母亲打电话:“妈,我讲得怎样啊?”在当天的电视直播里,双眼昏花的母亲一直看完了,接到他的电话,老母亲当即夸奖他:“孩子,你讲得很好,因为你是在用心讲。”他这才放心了。母亲是他信任的人,他等待母亲评论的心情,就像一个幼儿园孩子,等待老师给胸前佩戴大红花一样。在参加当日华人社团和中日友好团体近千人共同举办的欢迎大会上,他提起国会演讲结束后,打出第一个电话是给自己的母亲,说到“妈妈在我小时候就教育我要讲真话”时,全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所有的人无不为他的亲情所动容,许多人眼眶里闪着晶莹的泪花,有的甚至被感动得泪流满面。一位日本老妇人,双手合掌向身旁一位中国人说道:“你们中国人很幸福。有这样一位热爱妈妈的总理阁下,连我也感到很温暖……”
④在美国访问时,他再次回忆年幼时母亲对他的教育。他说:“母亲从小就教育我,对人要真实、真情、真挚、真切。一个人如果做到‘四真’就达到很高的境界。”这些,在他做了一个泱泱大国的总理后,也是按照母亲的嘱托去做的。
⑤在天津火车站候车大厅,他向一个哭泣的母亲伸出了慈爱的大手,那位母亲两岁的孩子,患了白血病无钱求医,母亲的哭声揪痛了他的心。在他的关心下,孩子入院了,后来,他又自己捐助1万元给孩子治病。在视察路上,他中途下车,把手伸向了那位刚从庄稼地里劳作回来的母亲,后来,在这个国家掀起了为农民工的讨薪风暴。在前年的地震灾区,多少次,看到他情不自禁地流泪……这个风尘仆仆的老人,有一颗柔软而滚烫的心在绵延奔腾。
⑥多幸福啊,总理的母亲。念天下苍生,也念母亲安康。每当他外出视察与访问,雷打不动的,是母亲在新闻里对他的张望,在心里对他的念叨。而他,无论怎么繁忙,也还记得,常常给母亲打一个电话。老舍在《我的母亲》中写道:“人,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在,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⑦给母亲打电话回家的总理,一个赤子的深情,才让他常常仰望星空,正如他在诗里诉说的那样:“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选自《意林》2010年第10期,有删改)
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分)
2.从文中找出印证第⑥段“念天下苍生,也念母亲安康”的三件事。(3分)
3.第②段插入总理小时候生活片断有何用意?(3分)
4.分析第⑤段“这个风尘仆仆的老人,有一颗柔软而滚烫的心在绵延奔腾”一句中划线词的作用。(3分)
5.从第⑥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你能感受到母亲怎样的复杂情感?(3分)
6.古人曾有“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感叹,也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面对总理与母亲之间的真挚情意,你有何感想?(3分)
(16分)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谢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③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选文第①段说明的对象是 ,说明对象的共同特征是
。(3分)
2.选文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3.所选文段采用的说明结构是什么?第②段开头的两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4分)
4.第③段“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中划线词“往往”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5.选文第③段最后一句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
(13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给下面划线字注音。(2分)
(1)往来翕忽( )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2.解释下面划线词的意思。(2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怀民亦未寝
3.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其岸势犬牙差互
(2)念无与乐者
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用原文回答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2分)
甲文是:
乙文是:
5.依照示例,赏析乙文中的句子。(3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示例: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欢的优美画面却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4分)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选出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 )(2分)
|
A.全诗由述志和记梦两部分组成,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 |
|
B.诗中“尚”字表现了诗人强烈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
|
C.诗的后两句都是写梦境的,与前两句写实相映衬。 |
|
D.全诗气势豪壮,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
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把现实与梦境自然联系起来,抒发了诗人
之情。(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