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15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①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②多所像类③,林木高茂,略尽冬青。猿鸣至清,山各传响,泠泠④不绝。
[注]①纡:湾曲;②形容:形状;③类:相似;④泠泠:声音清脆。
1.[甲][乙]两文都是北魏著名地理学家 对三峡之景的描述,选自他的《 》一书。[甲]文主要描写的是三峡中的巫峡之景,[乙]文要描写的是 之景。(3分)
2.[甲][乙]两文都抓住了两岸之山 的特点进行描述。[甲]文中“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突出夏水
的特点。(2分)
3.解释下列划线的字。(4分)
(1)略无阙处 (2)沿溯阻绝
(3)属引凄异 (4)泠泠不绝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2)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
5.[甲]文中写到“高猿长啸”,[乙]文中写到“猿鸣至清”,试思考两篇文章描写猿鸣的作用有什么不同?(2分)
阅读理解(50分)
(一)浣溪沙(4分)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这首词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从哪里看出来的?(2分)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2分)
默写填空。(8分)
一年四季,岁序更替。诗人有意,四季有情。春天,是美丽的季节,花草睁开蒙眬的眼睛,新奇而喜悦,韩愈的“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报告了春天早来的消息。
夏天,是热闹的季节,万物躁动于炎热的天气,尽情欢唱。辛弃疾的“
, 。”唱出了农家丰收在望的喜庆之情。
秋天,是抒怀的季节,秋景萋萋,游子思乡,成为主唱,然而刘禹锡的“
, 。”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唱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冬天,是静寂的季节,更是雪的世界,冷寂肃穆中常有奇景出现。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堪称咏雪奇句,老舍的“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 ,
。”更是妙语。
文学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故事情节自然流畅,人物形象生动逼真,阅读后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请回忆汤姆·索亚与蓓姬在洞中历险后,第二次去探险时哪一位小伙伴同他一起去的?他们探究的目的、结果怎样?(3分)
下面一段话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3分)
春天来了,一切都显得那么温馨、和谐。海风轻拂,海浪轻逐。①天空中又一次飘满风筝和鸟鸣。沙滩上散落着各式各样的贝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②我们漫不经心地随意走在沙滩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享受着温暖的阳光。③在海天一色的美景中,使我们陶醉了。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祖国山河壮丽,文学家以脍炙人口的诗句吟咏它,绘画家以使人迷恋的丹青描绘它,摄影师以令人神往的镜头记录它。 |
|
B.春天里每一朵盛开的鲜花又像是一个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
|
C.济南城外的一圈小山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真是巧夺天工。 |
|
D.朱自清笔下的春雨图是一个多么宁静的世界呀,万籁俱寂,没有百鸟啾啾,没有树叶沙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