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lào( )印 chuī( )烟 明mèi( ) 抽suì( )
yíng( )绕 梳zhuāng( ) 狂lán( )
选词填空。(注意近义词的区别)
美丽 华丽 秀丽 壮丽
1.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河___________,人民勤劳勇敢。
2.人们可能首先会想到这个___________的装饰是高度灵敏的感觉器官。
3.桂林的山水___________,令人流连忘返。
4.蝴蝶的翅膀色彩斑斓,异常___________。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1.无动于衷:
2.贪得无厌:
3.大献殷勤:
4.富有魅力:
5.咫尺: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献媚( ) 天赋( ) 咫尺( ) 炫耀( )
螽斯( ) 点缀( ) 上颚( ) 铁锹( )
抑郁( ) 豌豆( )
中秋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农历八月十五晚上,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赏明月,吃月饼,吟诵着“月到中秋分外明”的诗篇。
从科学上来看,中秋月比其他的望月更亮是没有根据的。望月的时候,对地球而言,太阳和月亮位于正相反的方向。夏天,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在西北落下;望月则从东南方升起,在西南方落下。冬天,正好相反。因此,夏天日光多,月光少,冬天日光少、月光多。中秋夜月光比夏天多,这就是说,从月出到月没的时间间隔比夏季每月的望日要长,半夜时月亮也要高些。这可能是使人感觉中秋“月色倍明”的一个原因。
一个朔望月平均包含29天12小时44分。朔是农历的每月初一,朔之后再经过14天18小时22分钟才是望;因此望月常不是在十五晚上而是在十六晚上。由于朔望月的长度可以与平均值相差到6小时,因此望月也可能延到十七晚上才发生。选样看来,中秋节晚上看到的月亮常不是满月,也就说不上比其他月份的满月更圆了。当然也有“望”恰好发生于中秋夜的年份。
1.第二段中说“冬天,情况正好相反”,请你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说说冬天的情况是怎样的。(2分)
2.联系全文看,“‘望’恰好发生于中秋夜的年份”时,该年的中秋节是不是月亮最圆的时候?为什么?(2分)
3.中秋节,人们往往因“月圆而人不圆”,就会产生“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觉。下边的诗句都是写月亮的,哪一句表达了这种情感?(2分)( )
|
A.晓镜但愁云髯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
|
B.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
|
C.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 |
|
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
甲: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乙: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太过狭小,连月亮也上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峡里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云母石:矿石,白色、黑色、带有深浅不同的褐色或绿色,是重要的电气绝缘材料。〕。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这一天,正是中秋。
——节选自方纪散文《三峡之秋》
1.甲段文字描述了变化的月影。月影是怎样变化的?
2.乙段作者看月为什么会有“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的观感?
3.甲段写月侧重于突出月亮 的特点,而乙段写月侧重于表现月色的 。
4.甲、乙两段都以月为描写对象,但风格各异。你更喜欢哪段文字?请说明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