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语段,做后面的题目
我特别感兴趣的是,松树金龟子有音乐天赋,连雌虫也一样能唱歌。雄虫是不是靠唱歌来召唤、引诱异性呢?是不是雌虫也用歌声来呼应雄虫的歌声呢?通常的情况下,双双快乐地生活在松树枝头,它们是有可能一唱一和、夫妻对唱的。可惜的是,我既没有听到它们在树上一唱一和,也没有听到它们在铁丝网里对唱。我无法作证。
金龟子发音的部位在腹部末端。小虫的腹部一伸一缩,腹部的最后一节跟鞘翅的后翼相互摩擦,就产生了声音。在腹节和鞘翅的表面看不出有什么特殊的发音器官。就是拿放大镜仔细看也看不到用来发音的细条纹,两个面都是光溜溜的。那么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
你把食指浸湿,按在玻璃板上来回摩擦,发出的声音跟金龟子叫的音差不多。如果用橡皮在玻璃上擦,那发出的音跟金龟子叫的音就一模一样了。如能掌握一定的节奏,那就跟金龟子的歌唱没有区别了。金龟子身上的能自由伸缩的软软的腹部就是橡皮,又薄又硬的鞘翅后翼就是玻璃。可见金龟子的发音原理非常简单。
其他为数不多的鞘翅目昆虫也具有同样的特点。例如屎壳螂,也是靠腹部的伸缩来摩擦鞘翅后翼,发出声音的。
虽然我们掌握了金龟子发音的原理,它为什么而歌唱却仍是个谜。是为了求偶尔歌唱?这有可能。然而,尽管我特别注意,在深夜里,也从未听到过金龟子的歌声。就是近在咫尺的铁丝网里,我也听不到它们的歌声。
要金龟子唱也不难,只要抓在手里,摸摸捏捏,它就会唱起来。一直唱到你不再去冒犯它。那声音听起来不像是唱歌,倒更像是抱怨声,对命运的抗议声。真是奇怪,在金龟子的世界里,歌声是用来表达痛苦的,而沉默则是欢乐的标志。
其他靠胸部或腹部摩擦来发出声音的昆虫也差不多。正躲在洞穴内产卵的蟋蟀妈妈,受到突然的惊吓会发出悲鸣;被抓获的天牛会竭力鸣叫。危险过去了,它们就不再大叫。
也有的昆虫为了自娱、求偶、庆祝欢乐、庆祝明媚的阳光而歌唱。这些昆虫中大部分在遇到危险时就默不作声。
稍有异常,纺织娘就不再歌唱。与之相反,知了一旦被捉就拼命大叫,比平时要响得多。螽斯的唱歌既能表达悲哀,也能表达欢乐,以至于难以分清到底是在哀鸣,还是在欢歌。
昆虫默不作声是否表示它很愉快?它高声大叫是不是为了吓退敌人?如果金龟子和知了面对危险大喊大叫,那为什么纺织娘面对危险却要停止叫喊?
总而言之,昆虫究竟为什么要叫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清楚。
1.仔细辨别“以至”和“以致”,然后各造一个句子。(养成查工具书的习惯)
2.第一段中,作者“无法作证”的是什么?
3.第五、第六段中,作者介绍能发现的金龟子唱歌的一种原因是什么?(学会搜索有用信息)
4.文章写松树金龟子的叫,同时又写了蟋蟀、天牛、纺织娘的叫,是要说什么?(联系上下文理解写作目的)
5.结尾“昆虫究竟为什么要叫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清楚。”中的“还没有搞清楚”是否可以改为“还没有全部搞清楚”?为什么?作者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首先弄清字面上的区别)
6.以上十一段文字侧重介绍了哪些内容?(学会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
下列各句没有用到修辞手法的一句是(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
|
A.它们(雄虫)在忙什么呢?很显然,它们是在向爱人大献殷勤,每天都进行到深夜。 |
|
B.雄虫满怀激情地展开触角末端的折扇,悄悄地反复向停有雌虫的树枝飞去。 |
|
C.总而言之,昆虫为什么要叫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清楚。 |
|
D.它(松树金龟子)是暑天暮色的点缀,是夏至那天镶在天幕上的漂亮首饰。 |
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A.下定义 B.列数字C.打比方 D.作比较E.分类别 F.列图表G.举例子
1.其他为数不多的鞘翅目昆虫也具有同样的特点。例如屎壳郎,也是靠腹部的伸缩来摩擦鞘翅后翼,发出声音的。( )
2.每只松树金龟子产20枚卵左右,分开埋在豌豆般大小的土坑里,像植物播种一样。( )
3.它(松树金龟子)是暑天暮色的点缀,是夏至那天镶在天幕上的漂亮首饰。( )
4.金龟子的折扇,跟天牛长长的须角、锹甲的铁锹般的上颚一样,都是发育成熟可以求偶的标志,只是外形各不相同而已。( )
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成语。
1.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
2.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
3.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
4.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 )
5.长时间的不停息,多形容掌声或欢呼声。( )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歼灭( ) 要塞( ) 崭新( ) 镶嵌( )( ) 肃穆( )
嘉宾( ) 溃退( ) 媒体( ) 沧桑( )( ) 举世瞩目( )
阅读下列语段,做后面的题目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衣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用一句话概括这两段话的段意
2.填出相应的动词
①描写爷娘:
②描写阿姊:
③描写小弟:
④描写木兰:
3.选文中连用四个“我”的作用是什么?
4.由选文最后一段演变而来的成语是什么?其含义是什么?
5.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6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6.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