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词填空。(注意近义词的区别)
美丽 华丽 秀丽 壮丽
1.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河___________,人民勤劳勇敢。
2.人们可能首先会想到这个___________的装饰是高度灵敏的感觉器官。
3.桂林的山水___________,令人流连忘返。
4.蝴蝶的翅膀色彩斑斓,异常___________。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1.无动于衷:
2.贪得无厌:
3.大献殷勤:
4.富有魅力:
5.咫尺: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献媚( ) 天赋( ) 咫尺( ) 炫耀( )
螽斯( ) 点缀( ) 上颚( ) 铁锹( )
抑郁( ) 豌豆( )
中秋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农历八月十五晚上,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赏明月,吃月饼,吟诵着“月到中秋分外明”的诗篇。
从科学上来看,中秋月比其他的望月更亮是没有根据的。望月的时候,对地球而言,太阳和月亮位于正相反的方向。夏天,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在西北落下;望月则从东南方升起,在西南方落下。冬天,正好相反。因此,夏天日光多,月光少,冬天日光少、月光多。中秋夜月光比夏天多,这就是说,从月出到月没的时间间隔比夏季每月的望日要长,半夜时月亮也要高些。这可能是使人感觉中秋“月色倍明”的一个原因。
一个朔望月平均包含29天12小时44分。朔是农历的每月初一,朔之后再经过14天18小时22分钟才是望;因此望月常不是在十五晚上而是在十六晚上。由于朔望月的长度可以与平均值相差到6小时,因此望月也可能延到十七晚上才发生。选样看来,中秋节晚上看到的月亮常不是满月,也就说不上比其他月份的满月更圆了。当然也有“望”恰好发生于中秋夜的年份。
1.第二段中说“冬天,情况正好相反”,请你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说说冬天的情况是怎样的。(2分)
2.联系全文看,“‘望’恰好发生于中秋夜的年份”时,该年的中秋节是不是月亮最圆的时候?为什么?(2分)
3.中秋节,人们往往因“月圆而人不圆”,就会产生“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觉。下边的诗句都是写月亮的,哪一句表达了这种情感?(2分)( )
|
A.晓镜但愁云髯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
|
B.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
|
C.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 |
|
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
甲: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乙: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太过狭小,连月亮也上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峡里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云母石:矿石,白色、黑色、带有深浅不同的褐色或绿色,是重要的电气绝缘材料。〕。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这一天,正是中秋。
——节选自方纪散文《三峡之秋》
1.甲段文字描述了变化的月影。月影是怎样变化的?
2.乙段作者看月为什么会有“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的观感?
3.甲段写月侧重于突出月亮 的特点,而乙段写月侧重于表现月色的 。
4.甲、乙两段都以月为描写对象,但风格各异。你更喜欢哪段文字?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练习题
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
张晓风
①小男孩走出大门,返身向四楼阳台上的我招手,说:
②“再见!”
③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了,那个早晨是他开始上小学的第二天。
④我其实仍然可以像昨天一样,再陪他一次,但我却狠下心来,看他自己单独去了。他有属于他的一生,是我不能相陪的,母子一场,只能看做一把借来的琴弦,能弹多久,便弹多久,但借来的岁月毕竟是有其归还期限的。
⑤他欢然地走出长巷,很听话地既不跑也不跳,一副循规蹈矩的模样。我一个人怔怔地望着巷子下细细的朝阳而落泪。
⑥想大声地告诉全城市,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们一个小男孩,他还不知恐惧为何物,我却是知道的,我开始恐惧自己有没有交错?
⑦我把他交给马路,我要他遵守规矩沿着人行道而行,但是,匆匆的路人啊,你们能够小心一点吗?不要撞倒我的孩子,我把我的至爱交给了纵横的道路,容许我看见他平平安安地回来。
⑧我不曾搬迁户,我们不要越区就读,我们让孩子读本区内的国民小学而不是某些私立明星小学,我努力去信任自己的教育当局,而且,是以自己的儿女为赌注来信任——但是,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⑨他开始识字,开始读书,当然,他也要读报纸、听音乐或看电视、电影,古往今来的撰述者啊,各种方式的知识传递者啊.我的孩子会因你们得到什么呢?你们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他会因而变得正直、忠信,还是学会奸滑、诡诈?当我把我的孩子交出来,当他向这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给他的会是什么呢?
⑩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呢?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
A.本文选材以小见大,反映了父母和社会对孩子教育的责任,令人回味无穷。 |
|
B.本文多用细腻的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
|
C.本文开头与结尾前后呼应,渲染了母亲对孩子成长的焦虑之情。 |
|
D.文在结构上突出的特点是目是倒叙法的运用,巧设悬念,耐人寻味 |
2.文章第⑤段中,“欢然”和“循规蹈矩”反映了小男孩当时怎样的心理?(8分)
答:欢然:
循规蹈矩:
3.文章第⑧段划线的“你”指代的是什么?这是为什么要用第二人称“你”?(8分)
4.“我”尽管将孩子交给社会,但仍有许多忧虑,其中第⑨段主要写了“我” 的哪些忧虑?(8分)
5.“你们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中“琼浆”“醍醐”在文中共同的意思是。(5分)
6.作者将母子关系看做“一把借来的琴弦”,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1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