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语段,做后面的题目 (新华社长江前线 22日22时电)(1)人民解放军百...

阅读下列语段,做后面的题目

(新华社长江前线 22日22时电)(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3)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4)21日下午5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5)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6)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7)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8)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9)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10)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1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1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13)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1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 23日可以渡完。(1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17)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第(2)句“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能否改为“东起江阴,西至九江(不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篇新闻,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其中_____________是新闻内容的提要,_____________部分大都是简明地概括报道的事实或中心,_____________部分要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

3.上文从两方议论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这两方议论为什么一详一略?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消息的主体部分先写西路军后写东路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为什么多次出现“至发电时止”和表示具体数字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划线的“此种情况”是指什么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句中,“不料”应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不能。因为第(2)句与主体部分介绍西、东两路军渡江情况相吻合。 2.标题、导语、主体标题 导语 主体 3.略写我军,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已说明了这一切;详写敌军,一是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二是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这里重点说明,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起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 4.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 5.增加新闻的具体性和真实性,体现新闻的时间性和时效性,因为事件仍在发展变化,这样写可以避免作者发稿时与读者看到新闻时,事情发生变化而产生的误解。 6.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7.“不料”突出了战争形势发展迅速,国民党反动派的南京江阴防线面对势如破竹的人民解放军的进攻如此不堪一击。 【解析】 1. 试题分析:做题时首先要表态:不能,然后再分析“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和“东起江阴,西至九江(不含)”?这两句与上下文内容之间哪句更吻合。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内容。(弄清新闻的结构、特点等)

1.新闻一般以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为主,也可适当穿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闻这种文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___________等体裁,狭义的专指___________。它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3.一篇消息通常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部分。

 

查看答案

文中有些语句饱含了作者的感情,请作具体的分析。

1.不料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2.随着“米”字旗的降下,英国在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

 

查看答案

下面语段划线处都有语病,请根据提示加以改正。(4分)

读书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选择。当一个人强迫着自己作出某种读书姿态的时候,他其实是在折磨自己了。读书是一种心灵义务。一个人,①如果没有把一段青春时光拜托给高贵的思想和真诚的文字,那么,他就是自己的敌人,②这是因为他放弃了对自我心灵的塑造的原因,③错过了在读书时光中体会"物我两忘"。这一机缘,错过了,就永远无法弥补。当你重新拾起书本回过头来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是何等陌生。古人三日不读书,便觉得面目可憎,更何况是错过了一段读书的岁月呢﹖

(1)第①处搭配不当,应将   改为        

(2)第②处句式杂糅,应改为         

(3)第③处成分残缺,应在   后添加       

(4)第处语序不当,应调整为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最近新出版上架的一些所谓的“名人书”,的确吸引了一些人的眼球,但仔细一看,有的却味同嚼蜡,难以卒读。

B.“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的鸿鹄之志

C.这篇文章看似松散,其实是形散神聚,看这类文章要不求甚解

D.在阅读并运用书本提供的学习技巧时,要注意启迪兴趣,切不可因小失大,生搬硬套。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B.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又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强聒:过分啰嗦。不舍:不舍得。)

C.我先前在信中和你谈起过感情的创伤,就是要你把这种事当作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伤害自己,而要像面对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形容对别人的感激永远忘不了。铭刻写在心上骨上,形容记忆深刻,难以忘记。)

D.上帝在这对男女的眼睛中看到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其中还包含着有一种新的东西。(没有什么得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