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分析题 公元 2003年10月15日5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

阅读分析题

公元 2003年10月15日5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再过30分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将从这里受命出征,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开始令世界瞩目、令国人自豪的飞天之旅。

深秋的大漠,寒意袭人。问天阁前的广场上,已经站满了送行的人们。曾经和航天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们来了,举着鲜艳花束的少先队员,捧着乐器的军乐队员来了,穿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少女来了。大家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和一个共同的期待,为英雄送行。

这一天,中国人已渴望了很久。这一刻,中华民族已等待了千年。

“快看!我们的航天员来了……”

5时28分,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首飞航天员杨利伟迈着从容而稳健的步伐,从问天阁航天员的专用通道,微笑着向大家走来,紧随他身后的是身着天蓝色训练服的航天员翟志刚和聂海胜。这里广场上响起欢快的《迎宾曲》奏起,人群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首飞航天员梯队由杨利伟和聂海胜、翟志刚组成。在此之前,他们按照首飞任务计划完成了综合性演练。飞船发射前,任务指挥部研究决定,首飞任务由杨利伟担任。

杨利伟,1965年6月出生于辽宁省绥宁县。大学文化,中校军衔。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1998年被选拔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经过5年多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挑战人体生理极限的训练,其综合素质完全具备航天飞行的要求。

从加加林第一次太空飞行到阿姆斯特朗登月成功,从航天飞机横空出世到多种空间站问鼎苍穹,40多年时间,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已先后进行240次载人飞行,把951人次的身影印在浩瀚太空。

今天,中国人将也要飞向太空,中国将成为世界载人航天俱乐部的第三个成员。

1.给下列字词注音。

翟(  ) 聂(  ) 绥(  )

2.用一句话概括语段的基本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深秋的大漠,寒意袭人”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终选定杨利伟担任首飞任务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五段为什么要具体描写航天员走出问天阁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为什么要提到美国和苏联、俄罗斯的航天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杨利伟的成长过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翟(zhái)聂(niè) 绥(suí) 2.送行的人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欢送航天英雄杨利伟出征。 3.环境描写,点明天气的寒冷,烘托出热烈的欢送场面,表明送行群众的热情。 4.经过5年多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挑战人体生理极限的训练,其综合素质完全具备航天飞行的要求。 5.点明这次出征的不同寻常,突出做一名航天员的自豪和伟大。 6.是为了突出人类在世界航天事业上作出了具体贡献。 7.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就行。(略)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认读能力。做题时要注意形近字“翟”不能误拼成“擢”;“聂”不能误拼成“摄”;“绥”不能误拼成“妥”。 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语段内容的能力。根据杨利伟出征时送行人们的言行去分析、概括。 3.本题是一道综合题,主要考查学生辨析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首先判定“深秋的大漠,寒意袭人”属于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作用。“深秋的大漠,寒意袭人”这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既写出了当时的天气情况,又与下面的欢送人群的热情形成比较,突出这次出征的意义重大。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可从选文内容中搜索有关航天员杨利伟、聂海胜、翟志刚三人的信息,然后将他们的综合能力进行比较就能找出答案了。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第五段,首先交代了时间“5时28分”,不仅是对事情发展的交代,也是对这一历史时刻的特别记录;接着写杨利伟走出问天阁的神情举止,“从容而稳健的步伐”,“微笑”的神情,表现了杨利伟的沉着老练和极为优秀的心理素质,更表现了他承担这样一个光荣任务的自豪和对圆满完成任务的自信;最后写欢送的场面。这些描写点明这次出征的不同寻常,突出做一名航天员的自豪和伟大。 6.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文章提到美国、苏联和俄罗斯的航天情况概括了人类航天史上所走过的主要历程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现在中国也向太空宣告:我来了!中国人来了! 7.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以从选文第七段介绍杨利伟的资料中揣摩、分析、归纳。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就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选  择(22分)

①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他整装而坐。同学们的琴声从耳边飘过,那一刻,他眼里噙满泪水。算算从6岁练琴至今近二十年,他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连他自己都想不明白,一个人竟然可以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么久!

②上了音乐学院,他仍然是那种很规范的学生。老师一再对他说,你的技术真不错,可小提琴是门艺术,仅仅靠技术是不够的。他知道,主要是没感情。虽然与一把琴相伴了这么多年,但他对琴真的缺乏感情。

③儿时练琴,是在父亲一次次强迫下开始的。迄今为止,他都弄不明白为什么父亲要逼着他选择拉琴。多年来,练琴似乎成了他与父亲之间的一次次智力较量。他从来没有办法战胜父亲,比如说,为什么家里父亲在时就有电,父亲外出时就没了电。直到考上音乐学院附小他才弄清楚,是父亲把门外的电闸关了。他想趁父亲不在家看电视或打电脑游戏,根本不可能。那时候,每天除了上学,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练了那该死的琴,就连做梦都是如此。

④也曾上台演出,也参加了全国比赛,也获得过掌声和鲜花,但这一切并不能让他因此而快乐起来。一旦拉琴,一种从心底浸漫过来的忧郁,让他无法进入真正的音乐世界。老师多次提示他,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带入拉琴,一定会有不凡的表现。但是他所有的情感只能存在于拉琴之前和拉琴之后,一旦握琴在手,弓弦相遇,就成了赶乐谱,一段接一段,直到把它们拉完。起初见到他的教授们,一个个都对他充满了信心,这么小的年龄就有这么好的技术,完全可以调整过来。直到他从附中考入音乐学院,这种情况依然没有改变,大家对此感到非常遗憾。他成了学院里众所周知的“另类”。不过,大家都在关注他,人们实在想看看,他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

⑤终于站在老师们面前,这是他在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拉琴,也是他毕业考试的最后一项——自选曲目。当老师用目光示意他可以开始后,他的弓子一反常态地先是在琴弦上一碰,发出了很响的一震。继而,徐徐进入,不久已是琴声四溢,灌满了音乐室的每个角落。他从来没有这样放松地拉过琴,时而弓飞如雨,时而弦惊如泣。揉弦、双音、拨奏,悦耳、辉煌、明亮、阴柔、奔跑,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暴雨狂风无奈无助,大开大合往来飞梭。他的琴声,诉说着一个琴童的哀求与抗争……

⑥没有用什么名曲,也没有用现成的曲目,他拉的是自己的曲子,回忆的是自己多年来不愿学琴的痛苦历程。起初,他只想随便拉一拉,这毕竟是他在学校里的最后一次考试——他已经考了多少次试啊!没想到,他拉得停不下来,拉得那样忘情,泪飞如雨,就连在座的同学和老师也为之动容。

⑦直到最后一刻,他的右臂发麻,弓子脱手而出,琴弦上定格的是铿锵有力的一个回响——“咚”……

⑧音乐室内一片寂静。继而,从老教授开始,掌声如潮。学院最有身份的老教授鼓着掌站起来,身后立刻有两名学生扶住教授,三人一起慢慢走向他。

⑨“拉得太好了,这才是小提琴艺术。孩子,你是这批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一位。”老教授这样说时,脸上写满了兴奋和喜悦。见他无语,教授身边的同学提醒道 :“这就是说,你的毕业成绩是全校最优秀的,你可以毕业了。”

⑩他的脸涨得通红,嘴张了半天说不出话来。全场的掌声终于停下来,安静得甚至可以听到人们的呼吸声。

?泪再一次流下来,牙咬着下唇哆嗦着,他突然双臂向空中一扬,身体像展翅飞翔的大鹏,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

?那声音拖得很长,在音乐室内不断地叠加传递回响。

1.通读全文,写出标题“选择”包含哪两方面内容。(4分)

2.选文三次写到“他”的泪,试作分析。(6分)

第一次,“眼里噙满泪水”是因为:                                      

第二次:“泪水如雨”是因为:                                          

第三次:“泪再一次流下来”是因为:                                    

3.分析选文第⑤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他从来没有这样放松地拉过琴,时而弓飞如雨,时而弦惊如泣”的作用。(4分)

4.为什么“他”“毕业考试的最后一项——自选曲目”会拉得如此成功,从而成为最优秀的毕业生?(4分)

5.你是否赞成选文中“他”的选择,结合你的自身经历谈谈理由。(4分)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5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这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有仙则                     (2)谈笑有鸿                  

(3)无丝竹之                (4)无案牍这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孔子云:“何陋之有。”

3.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语句填空。 (2分)

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

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

陋。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3分)

 

查看答案

默写填空。

1.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

2.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3.杜甫《望岳》中抒发了诗人要攀登泰山顶的愿望,最能表现诗人不拍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是                                       

4.《长歌行》中蕴涵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                 

5.杜甫《春望》一诗中移情于物,表达诗人感时恨别的诗句                                             

6.刘禹锡的《陋室铭》中写陋室环境的语句是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7分)

1.2012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7周年,请你从“菊花、梅花、红杜鹃、白荷花”中任选一种献给烈士,并附上简短的留言。(3分)

2.伴随着战争,产生了丰富的战争文化,请你写出一句有关战争的名言。(2分)

3.欣赏对联:上联:小日本自导自演自买自卖自欺欺人最后自取其辱

下联:大中华能刚能柔能进能退能谋善断终究能平天下

横批:稳坐钓鱼岛

我也能写:上联:海本无波,凭谁弄浪;

下联:                                         (2分)

 

查看答案

新闻阅读(3分)

新华社北京9月19日电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19日说,中日经贸合作符合双方利益,日本非法“购岛”闹剧,势必影响、损害中日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对此日方必须承担完全责任。

他是在商务部举行的月度例行记者会上回答记者有关提问时作出上述表示的。沈丹阳说,钓鱼岛自古以来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日本上演非法“购岛”闹剧,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重侵犯,是对中国人民感情的严重伤害,已经激起了全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和坚决抵制。

你能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