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划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 )(3分) A.酝酿(liàng)嘹亮(liáo)朗...

下列划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    )(3分)

A.酝(liàng)亮(liáo)润(lǎng)抖(sǒu)

B.卖(lóng)黄(yùn)澹(dàn)发(xiào)

C.清(chéng)枯(hé)繁急管(xián)托(hōng)

D.应(hè )蓄(zhù)南(jì)蓝(zhàn )

 

C          【解析】 试题分析:A、酝酿(niàng)。B、发酵(jiào)。D、济南(j?)。这题的酵、济两个字是重点,酵字容易误读,济是多音字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认读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写作(60分)

从下面两道作文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文题一:把题目补充完整后作文。题目:推开           的窗

文题二:生活中处处有惊喜,取得超人的成绩,是惊喜;学习上的点滴进步,是惊喜;体会到一种真情,是惊喜;生活中大大小小发现,是惊喜;……

惊喜,源于坚持,源于智慧,源于热爱……

请以“惊喜”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如果写诗歌,不少于20行)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3.书写优美,字迹工整,卷面整洁。(达到此项要求,评分时可酌情奖励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14分)

妙趣横生话钥匙

①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小小的一把钥匙,与人类形影不离,是我们口袋中的必备之物,也是隐私的守护神,牵系着千门万户的温暖和幸福。可是你知道吗?钥匙的发展历史亦妙趣横生呢。

②人类最早锁门的方式是用绳子打成错综复杂的结把大门绑紧。解铃还须系铃人,绳结只有打结的人才晓得如何解开。传说中的亚历山大大帝是利用我们现在所说的“横向思维”,才挥剑斩断了当时著名的弗里吉亚“戈尔迪亚诺难结”。据说解开此结者能统治整个亚细亚。

③ 此后,人们发明了锁,当然,钥匙也就应运而生了。最原始的钥匙是怎样的呢?考古人员在位于现在伊拉克赫尔沙巴德地区的亚述帝国国王萨尔贡二世宫殿废墟中,发现一把1.2米长的木制钥匙,这把钥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这种原始的木制钥匙是一种形状类似大牙刷、一头有很多木栓的杠杆。当把钥匙插入锁眼中后,这些木栓就会嵌入锁里同等数量槽沟中,因此转动杠杆就能打开锁眼。

④  19世纪中期,这种最古老的锁的结构成为莱纳斯·耶鲁发明弹子锁的灵感源泉。后来发明的弹子锁,所用的是锯齿状的扁平钥匙,钥匙边缘是高低不平的锯齿和豁口,而锁芯和锁体内装有5~6个大小不一的金属弹子作为障碍物,需将钥匙作为楔子把弹子置于同一位置才能打开锁。20世纪的锁,大多以这种弹子锁作为模本。

⑤ 近年来,为了提高锁的安全性,逐渐出现了很多非常先进的新型锁,比如多孔锁和直边锁等。现在已经出现了电子汽车钥匙、条形码钥匙卡和建立在指纹和眼角膜识别技术上的开锁系统,我们可以用眼睛来开锁,钥匙有望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⑥ 钥匙在其发展的历程中还创下了几个“世界之最”呢。

⑦  迄今为止,世界上锁和钥匙的组合最多的,当属1787年英国发明家约瑟夫·布拉默发明并申请专利的一种新型套筒锁,它可以有4.7亿个组合。最重的一把钥匙达2吨,这把钥匙长10米,是在2008年由巴基斯坦人制造的。

⑧    钥匙在物理学史上曾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⑨    1752年6月,美国天才发明家富兰克林正在对雷电进行研究,他推测这是大自然的一种放电现象,于是就进行了一个风筝实验:用金属线将风筝放到电闪雷鸣的云层中,在其末端拴上一把钥匙。这样一来,一旦雨水淋湿了风筝和线,就能观察到手指靠近钥匙时引起的火花。由于有了金属丝和钥匙作为电容储存了部分电流,他并没有触电。因而发明了避雷针。

⑩ 一些极富创造性的人总会把很多常用物品开发出各种不同的用途。一把钥匙经过改良后,可以当作螺丝刀、瓶起子、指甲锉,甚至酒精检测计。如瑞典汽车制造企业萨博公司首创了一款酒精检测钥匙,这把钥匙的顶端安有一个小型检测口,驾驶员在发动汽车前对着这个检测口吹气,一旦该装置检测出的酒精浓度超标,发动机将无法启动。

(11)人类的智慧总能创造出奇迹。未来的钥匙想必更加神奇吧!

选自2009年1月21日《参考消息》,有改动)

1.这篇选文主要介绍了与钥匙相关的哪些内容?(4分)

2.选文第②~⑤段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2分)

3.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试找出其中两种,并举例说明。(4分)

4.第⑦段划线词语中“迄今”应如何解释?“迄今为止”可以去掉吗?为什么?(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22分)

善 良 的 种 子(朱成玉)

① 父亲常说,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

②      父亲不舍得花钱,是村里有名的“抠王”,可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从不含

糊。哪怕他自己

不吃不喝,也要尽量去帮助。记得有一次,他把自己的路费给了一个被小偷洗一空老人,自己步行40里路回家。不知情的乡邻以为父亲又是为了节省路费,“抠王”的名号在村里愈发叫得响亮了。

③ 父亲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成了小偷光顾的对象。那一次正是春播时节,父亲和几个乡邻去城里买种子。买完种子后,父亲的兜里还剩下100多块钱,他没花,连午饭都没舍得吃,就和几个乡邻急匆匆地坐上了回乡下的客车。大概是买票的时候,被人瞄上了他兜里的那张100元的票子,再翻口袋的时候,那张100元的票子就不翼而飞了。在那个年代,100块钱不是个小数目,可以买很多东西呢。父亲急得满头大汗,在翻遍所有的口袋,确定钱丢了之后,父亲感到眼前一黑,差点晕倒过去。车上人很多,父亲看着满车厢的人,感觉每一个都像是偷钱的人。

④父亲正在心里痛骂自己粗心大意的时候,听到了车下一个女人声嘶力竭的尖叫:“我的种子丢了,你们谁看到我的种子了?那可是我家里一年的种子啊……”

⑤那个丢了种子的女人在那里不停地抽泣,她说她把种子放在站点,自己去解了个手,就这一小会儿工夫,种子咋就没影了呢。她说她家死了男人,里里外外全靠她一个人支撑着,她命苦啊。她呼天抢地。车里人都纷纷对这个丢了种子的人表示同情,纷纷谴责那个偷种子的缺德的人,他断了穷人家的活路。

⑥“不管咋的,先上车再说吧。”父亲劝她,忘了自己也是个遭遇了盗贼的人。

⑦父亲向同来的乡邻要了个空袋子,放到那个女人手里。他解开自己的袋子,一捧一捧地往那个素昧平生的人的空袋子里装种子,一边捧一边说:“你少种点,我也少种点,日子总能挺过去的。”与父亲同来的乡邻,看到父亲的所作所为,也都纷纷打开袋子,往那个人的空袋子里捧种子。不一会儿,那个空袋子就鼓了起来,仿佛吃饱饭的人,振作了精神。那女人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个劲儿地要给父亲和乡邻磕头。父亲说:“谁还没有个难处,都帮一把,就挺过去了。”

⑧满车厢的人都亲眼目睹着父亲的小小善举,他们不知道父亲的心灵刚刚经历的创痛。父亲也自始至终没有向人说出自己的钱被偷了。

⑨下车的时候,人很挤。他感觉被人紧紧地贴了一下身子。父亲再一次翻口袋的时候,发现那张百元票子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就是他自己的那张,他认得,皱皱巴巴的,那上面还有他的体温呢。

⑩ 望着从车上下来的一个个人,父亲看谁都不再像是小偷。

(11)这个世界上,每一颗良心都是一粒善良的种子,或许你没有财富,无法慈善,但你可以去做一粒善良的种子,把爱孕育,让爱开花。这些种子会让世界阳光明媚,花团锦簇。 

1.根据选文的行文思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3分)

父亲是有名的“抠王”→(                        )→“女人”的种子被偷→(                             )→(                            )

2.父亲的那张百元票子为什么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2分)

3.第③段和第⑩段两个划线语句矛盾吗?为什么?请结合父亲不同心境简要说说。(5分)

4. 选文哪句话具体阐释了标题“善良的种子”的深刻含义?请用“   ”在原文中标出。(2分)

5.选文第②段写父亲是有名的“抠王”,目的是什么?(3分)

6.仔细揣摩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结合全文,说说好在哪里。(2分)

他认得,皱皱巴巴的,那上面还有他的体温呢。

7. 你如何看待文中父亲的行为?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认识。(5分)

 

查看答案

课外古文阅读。(9分)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列子?说符》)

1.用现代汉语解释划线的词语:(3分)

一羊           ②             ③ 亡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3.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查看答案

课内古文阅读。(15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本文作者是____(朝代)的文学家________(人名)(2分)。

2.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划线的词:(5分)

①咸:            ②邑人:          ③绝境:    

④无论:          ⑤不足:       

3.翻译划线的句子:(2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4.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2分)

5.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桃花源人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 (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