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0分) 叶子时期的梅 ⑴我找不到那丛梅树了,因为我来...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0分)

叶子时期的梅   

⑴我找不到那丛梅树了,因为我来的不是时候。我是在初夏的一个下午,进入这片水边的花地。如果是寒意未减的早春,远远地就能看见它,那金黄的花色啊,曾怎样地让一双冷寂的眼睛充满温情。那时的花园是沉睡着的、等待复苏的废墟,到处是冰硬光滑的旧年的枝条,而一树腊梅的开放,正像贫穷岁月出现的一堆黄金,照亮了周围的一切。可是现在,绿叶掩盖了世界,我只能在回忆里呼吸它独有的芬芳。

⑵我在枝枝叶叶间徘徊。我后悔当初没有在梅的枝子上留下刻痕,我忽略了我并不认识它的叶子。我记得,它长在一丛丁香的身旁。但丁香淡紫的碎花也已落尽,丁香的叶子我同样分辨不出。我是多么无知。

⑶我不能这样轻易走掉,因为梅就在这里,或者是这一棵,或者是那一棵。它一定知晓我的心事,一定用了它的语言向我指示,只是我没有通晓物语的聪明。不然,我就不必再费周折。低头寻觅,地上没有落花飘零的踪影,更不见我当日留连驻足的行迹。都被风去了,都被雨打去了。泥土啊,你什么都知道,可你什么也不告诉我。后来,我发现了枝头残存的花穗,虽已干枯,但我认得那细小的模样就是丁香。找到了丁香,也就找到了默然的梅。

⑷可爱的你呀,藏在自己的叶子里。但我还是找出了你。花朵是你的脸吗?叶子是你的衣裳吗?我不知道,你有太多的神秘。

⑸腊梅的叶子碧绿油亮,并无奇异之处。与花相比,叶是寂寞之物。从深春到晚秋,这丛梅树将一直寂寞下去,在层层叠叠的浓阴里度过无人折弄的安宁时光。它会被许多人遗忘,被许多眼睛所忽略。

⑹我凝视着它,凝视着叶子时期的梅,我想记住它。

⑺对于梅,人都喜欢它花时的鲜艳、雪天的热烈。梅花,“梅”字后面总要跟着一个“花”字。踏雪寻梅的逸致,梅花三弄的韵事,也都是冲着花来的。这样的爱,短暂而肤浅。花凋谢,人消散,曲终了。灿烂之日,人众如云;繁华过后,陌不相识。

⑻今天我来,就是要看看无花的梅,看看它的长久和佳美。而绝非如诗人叶芝的《当你老了》中所写的:“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的脸上痛苦的皱纹”。绝不是这样!我不怀这样的心思来看它。青枝交错,碧叶婆娑,这才是梅最年轻最富有的辰景。就像当初它并不需要谁的所谓寻求和赞赏,如今它也不需要谁的所谓记取和安慰。而且我还知道,这也正是梅最纯洁最快乐的日子。没有了那些真真假假的嘴唇、那些虚虚实实的眼目,一棵树,会活得更真实,更自由,更健壮。

⑼如果花是一种显露,那叶就是一种隐藏?我喜欢这种隐藏。

⑽临走,我摘下两片梅叶,我要拿回去,向人询问:“你认识它吗?”

⑾但此刻分明有一个声音提醒我说:“无所谓显露,也无所谓隐藏,人或知,或不知,对于一丛腊梅又有多少意义呢?”   

1.这篇文章的思路,概括起来说是由       梅到       梅。(请在横线上各填一个字)(2分)

2.“如果花是一种显露,那叶就是一种隐藏。”结合前文内容,分别揭示“显露”与“隐藏”的含义。(可摘原文语句,也可自己组织语言作答)

“显露”:                                                         

“隐藏”:                                                        

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1分)文章结尾说:“无所谓显露,也无所谓隐藏,人或知,或不知,对于一丛腊梅又有多少意义呢?”怎样理解其深刻含义?(3分)

 

1.从“找梅”到“赞梅”,或者说是从“寻梅”到“懂梅” 2.“显露”指沉睡着的,等待复苏的废墟中,到处是冰硬光滑的旧年的枝条,而一树腊梅的开放,正像贫穷岁月出现的一堆黄金,照亮了周围的一切。 “隐藏”是指叶子时期的梅“从深春到晚秋” “一直寂寞下去”,被人“遗忘”,被人“忽略”。 3.作者托物言志,(1分)以梅喻人,表达了从容恬淡的人生态度,含蓄地告诉人们,我们每一个人也应该像这叶子时期的梅一样固守自己的本色,做到无所谓显露,也无所谓隐藏!人生只需恬淡从容,尽我所能,无愧我心,便可直面大千世界,活个堂堂正正,从从容容!(3分,大意相同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以朴实的语言,巧妙的构思,描绘了两幅画面(1)——(4)段是一幅“寻梅图”,(5)——(11)段是一幅“赞梅图”。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3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用“|”划分下列句子朗读节奏。(1分,只标一处。)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2.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划线词语。(2分)

(1)项为之(              )  (2)喷以烟(            )

(3)一癞虾蟆(              ) (4)数十(            )

3.翻译下列语句。(4分)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2)一日,见二虫斗草间。

4.本文第③段有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丰富想象,第④段有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仔细观察。请从这两段中各找一个相关语句,写在下面横线上。(4分)

(1)丰富想象:                                                   

(2)仔细观察:                                                   

5.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2分)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5分) 

《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闻最广的寓言故事集之一,是人类智慧的瑰宝。

1.请按要求从《伊索寓言》中写出一则故事题目并概述其情节。(3分)

要求:写出一则警示人们做好事也要看对象以免上当受骗的故事。

故事题目:              

主要情节:                                                 

2.认真阅读下面这则寓言故事后概括其寓意。(2分)

蚂蚁与屎壳郎

夏天,别的动物都悠闲地生活,只有蚂蚁在田里跑来跑去,搜集小麦和大麦,给自己贮存冬季吃的食物。屎壳郎惊奇地问他为何这般勤劳。蚂蚁当时什么也没说。

冬天来了,大雨冲掉了牛粪,饥饿的屎壳郎,走到蚂蚁那里乞食,蚂蚁对他说:““喂,伙计,如果当时在我劳动时,你不是批评我,而是也去做工,现在就不会忍饥挨饿了。”

                                                                                          

                                                                                           

 

查看答案

默写。(13分)

1.树树皆秋色,                     。(《野望》)

2.                     ,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晴川历历汉阳树,                       。(《黄鹤楼》)

4.船头坐三人,                      ,佛印居右,鲁直居左。(《核舟记》)

5.予独爱莲之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6.                  !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7.走近古诗词,我们总会被浓浓的乡情所感染。诗人孟浩然站在长江边上遥望云端,不禁思念起家乡和亲人,吟出“乡泪客中尽 ,                   ”;崔颢登临黄鹤楼,浩渺的烟波尽收眼底,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诵道:“                   ,烟波江上使人愁” 。

8.杜甫是唐代大诗人,他的诗沉郁顿挫,壮怀激烈,读他的诗,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一颗赤子之心的丰富情怀:《望岳》中,诗人在结尾处抒发着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远大理想抱负的诗句是“                         ”;《春望》中,杜甫担忧国家烽火连天,渴盼家人音讯,有着忧国思亲情怀的诗句是“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中,划线文言字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计其长不盈寸当胸生

B.无丝竹乱耳何陋

C.高二黍许爱者甚蕃

D.中轩敞着舱天下

 

查看答案

与下列作品有关的内容,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壕吏》 —— 杜甫 —— 诗圣 —— 唐代

B.《核舟记》 —— 《虞初新志》—— 魏学洢 —— 明代

C.《阿长与<山海经>》——《野草》——散文诗集—— 鲁迅

D.《巴黎圣母院》—— 长篇小说 —— 雨果 —— 法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