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父亲的大学 ①从懂事起,父亲和我说话就不多。父亲是一...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父亲的大学

①从懂事起,父亲和我说话就不多。父亲是一个孤儿,五岁丧母,九岁丧父,十来岁他就开始独居。那个时候,村里和他一般大的小孩都在念书,父亲每天跟着他们去上学,一直跟到教室门口,就止步了。父亲知道,教室与他无缘,贫困使他过早地属于另一个世界。

②许多年后,当我成为村子里第一个大学生的时候,父亲彻夜难眠。那天夜里,他拿着我的录取通知书,在昏暗的煤油灯光下,近一下远一下,翻来覆去地仔细看,我知道他是在掩饰内心的狂喜。过了很久,父亲才把通知书还给我,低声说:“收好,不要弄丢了。” 天一亮,父亲特地买了鞭炮香蜡,领着我去村头山冈上坟。在每一个坟前,父亲都严肃地跪下去,然后喃喃自语地说上几句话,看上去很滑稽。不但如此,他还逼我跟着跪下,说我能考上大学是受祖先的保佑。

  ③要开学了,父亲送我到县城坐长途汽车。我还清楚地记得,那天他穿着一件很大的褂子和一条打褶的粗布裤子,下面露出两条黑黑的腿杆子。我上了车,还没有开,父亲就一直站在窗外看着我。遇到走动的人拦住视线,他就不时调整位置,以确保时刻都能看得到我。长途汽车站里面烟尘漫天,稀稀拉拉的人东一堆西一堆,父亲站在那儿孤零零的。

  ④车子发动的时候,父亲赶紧走到车窗前,把手扶在玻璃上对我说:“出门在外,自己照顾自己,我们是农民,不要跟人攀比。”这时候,我破天荒地看见父亲红了眼眶,原来父亲也会流泪。当时我正值青春,不愿意跟父亲有过多的感情交流,因此感到很尴尬。我赶紧把头别过去,不去看父亲。

  ⑤在武汉念大学那四年,每逢寒假,同学们就开始为火车票发愁。每当那时,车站总会有服务到学校,校园的露天广场上就设有车票代售点。我和同乡纷纷结了伴,在寒冷的夜里排着长龙,等待一张回家的车票。不知道为什么,每次排队买票,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父亲的身影。可是我又那么不情愿承认,我着急想回家,就是因为想念父亲了。

  ⑥坐完火车,我还要坐汽车,灰头土脸到达我们的小县城后,再换一辆三轮车颠个三十里山路,才到镇上,就能看见蹲在路边抽烟的父亲了。那些年,父亲一直在同一个位置等着我。每次车还没停稳,就看见父亲蹲在冷清的街灯下,见有车来,他立刻站起身,哈着气、拢着双手、探着一颗满是白发的脑袋,用目光一个个过滤从三轮车上跳下来的人。在父亲的身后,放着他那辆除了铃不响哪儿都响的自行车。终于发现我之后,父亲就开始笑。他非常瘦,一笑,满脸的皱纹更加突出。每一次我都问他,到了多久?他也总是说,自己也是刚刚到。说的次数多了,我也就宁愿相信了。

  ⑦我和父亲摸着黑,沉默不语走大概半个小时,就来到沙河边。冬日里水很浅,船根本靠不了岸,我和父亲就脱得只剩下裤衩,下到刺骨的河水里往前走一段,这才得以上船。站到船上,一阵河风吹来,两条湿腿就像挨着千刀万剐一般。有一回站在船上的我一边哆嗦一边想:来的时候,父亲也是这样扛着自行车过来的。这样一想,眼泪就涌了出来。幸好当时天很黑,父亲和船家都没有发现。那个时候,我宁可对外人说掏心话,也不情愿对父亲表达感情。弃船上岸,两人继续在田野里穿行好一阵子,夜风中可以闻到草香,我和父亲仍然一路沉默。越接近村庄,狗吠声就越清晰,辛苦了一路,这才总算到家了。

  ⑧往后的很多年里,父亲把他的孩子们一个个送往远方,又一个个像这样接回家来。然而到最后,孩子们还是一个个从他身边离开,去了真正的远方。我的五个弟弟妹妹中,有四个上了大学。也就是说,包括我在内,父亲手里一共出了五个大学生。父亲曾对母亲说,每次家里出一个大学生,他就会想起那些他从教室门口折转田间的时刻,想起他一趟趟跟着伙伴们去学校,又一趟趟返回家的时刻。

  ⑨母亲说得对,我们上的大学,其实是父亲的大学。

⑩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那么一个人,他舍得给你一切,连同他的梦想,那么至少他是信任你的。如果他能一路陪伴你到达他梦想的那个地方,而自己只是躲在光环后面默默地注视你,那么,他是异常爱你的。他知道你身上流着他的血,你的快乐幸福就是他的一切。我们是不是应该还这样厚重的一份爱,给那个一直深爱我们的父亲?

(摘自古吴轩出版的《亲爱的,我一直都在》,有删改。)

1.文章②—⑦段按照时间的顺序详写了父亲的三件事,请你依据示例依次简要概括。(4分)

(1)“我”拿到大学通知书时,父亲狂喜,彻夜难眠。天一亮,父亲特地买了鞭炮香蜡,领着“我”去祭拜祖先。

(2)                                                                         

(3)                                                                         

2.仔细品读下面语句,请从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说说它表达了父亲怎样的感情。(4分)

每次车还没停稳,就看见父亲蹲在冷清的街灯下,见有车来,他立刻站起身,哈着气、拢着双手、探着一颗满是白发的脑袋,用目光一个个过滤从三轮车上跳下来的人。

3.请简要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特点(外貌特征除外)。(6分)

4.谈谈你对“我们上的大学,其实是父亲的大学”这句话的理解。(4分)

 

1.(2)“我”离开家上大学时,父亲念念不舍,送我到县城,一直 站在窗外看着已上了车的“我”。车子发动的时候,父亲手扶在车窗流着泪嘱咐“我”。 (3)“我”放寒假回家时,父亲很激动很高兴,冒着严寒早早地在路边等着“我”,然后 和“我”一起一路艰辛跋涉回到家。(言之成理即可。) 2.【示例1】“立刻站起”“哈”“拢”“探”等运用动作描写,“过滤”运用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父亲在严寒中眼巴眼望等待“我”的情景,体现了父亲等待我 时激动、急切的心情,表达了父亲对我深切而厚重的爱。(言之成理即可。) 3.【示例】(1)深爱孩子:不曾哭过的父亲送“我”上大学的时候却哭了,每个寒假都冒着严寒趟过刺骨的河水来接“我”回家。(2)教子有方:在父亲的培养教育下,我们六兄妹中有五个都上了大学。(3)有梦想并且执著地坚守自己梦想(或“执着顽强”):小时候就想上学却与上学无缘的父亲,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下一代身上,硬是培养出五个大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4.⑴父亲儿时因为贫困一直未圆“上学”梦,于是他将这个梦想寄托在他的孩子身上,孩子上了大学也就是帮他圆了梦。⑵没有父亲,我们兄妹五人是不可能上得了大学的,正是因为父亲深沉厚重的爱和无怨无悔的付出与支持才圆了我们的大学梦。所以说,“我们上的大学,其实是父亲的大学。”(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从前向后读文章二至七段,不难发现题目中给出的(1)是概括了第二段的内容,因此,我们要在三至七段中找到两件事加以概括。读三至七段,很容易发现,三四段“要开学了”,写父亲送我上学,五六七段“每逢寒假” “我着急想回家,就是因为想念父亲了”写父亲接我回家。这样,再根据内容加以概括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提取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面横线处填写相关语句。(8分,每空2分)

1.汴水流,泗水流, __________。(白居易《长相思》)

2.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3.古代生产力低下,出行不便,必须早早起床赶路,正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商山早行》中即有体现“早”的句子:“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

4.正值秋高气爽,周末你去爬山放松心情,一路攀登,风景不断变化,幽深的小道差点使你迷路,你不由得感叹:“真是好峰随处改,__________啊!”

 

查看答案

将下面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6分,每句3分)

(1)大将军平素与江州如何,而汝欲归之?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题目。

投舒丧命

王大将军既亡,王应(王含之子)欲投世儒,世儒为江州刺史。王含欲投王舒,舒为荆州刺史。含语应曰:“大将军平素与江州如何,而汝欲归之?”应曰:“此乃所以宜往也。江州当人强盛时,能抗同异,此非常人所行;及睹衰厄,必兴愍恻。荆州守文,岂能依意表行事?”含不从,遂共投舒。舒果沉含父子于江。彬闻应当来,密具船以待之,竟不得来,深以为恨

(节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

【注释】①王大将军:王敦。王应是王含之子,王敦无子,把王应过继为儿子。②世儒:指王彬。③江州当人强盛时:指江州刺史王彬在王大将军王敦强盛的时候。④愍(mǐn)恻:怜悯恻隐。⑤守文:谨守成法。⑥意表:意料之外。恨:遗憾。⑦恨:遗憾。

1.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A.世儒江州刺史为:作为

B.含应曰语:告诉

C.必愍恻兴:产生

D.含不从:听从

2.下列句中划线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密具船待之

A.深为恨

B.君之力

C.积芦灰止淫水

D.若与我,皆丧宝也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含仅凭关系好坏决定投靠谁,而王应却能根据人品性格来作判断,比王含更有洞察力。

B.王应谨遵父命,虽然心里知道投奔王舒是不理智的做法,但还是和父亲一起投靠了王舒。

C.王舒谨守成法,毫无慈悲之心,他残忍地杀害了没了靠山,希望能得到收留的王含父子。

D.王彬为人仗义,很有同情心,虽然曾与王敦有过节,仍然不计前嫌,“密具船以待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题目。

中国穿越小说的“网事”

张云

2008年,中国网络文学的第十个年头。网络文学由原来的边缘地位正在走向主流。在这股洪流之中,穿越小说是极其重要的组成力量,在很多网络作家中,出现了“无穿越不能成小说”的口号。

什么是穿越小说?一般认为,就是以穿越为主要内容展开故事情节的小说。所谓的穿越,指的是主人公因为某些原因,从自己的时空转换到了另外一个时空,这种时空转换可以是从现代到古代,也可以是从现在到未来,更可以从古代或者未来到现在。

其实穿越小说不是网络文学的原创产物,这种类型的小说,在外国文学中很早就已出现。美国大作家马克?吐温在1889年出版了一部名为《康州美国佬在亚瑟王朝》的小说,具备了穿越小说的所有标准。1993年席娟创作的《交错时光的爱恋》,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穿越题材的言情小说,1997年出版的《寻秦记》,则成为中国穿越小说的里程碑,影响之大,不仅仅被拍成同名电视剧,它的作者黄易更是被称为“中国穿越小说之父”。

从1998年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在中国引起的网络创作浪潮开始,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已经超过10年。2002年以前,网络文学的特点是作者和网络之间是平行的。作家借用网络来发表自己的作品,城市情感类小说占据优势,穿越小说虽然也开始萌芽,但是话语权很小。2002年到2004年,这个时期的作者已经具备了网络特征,但玄幻小说一片红火,穿越小说基本被湮没。2005年至今,中国网络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网络作家,同时,也是穿越小说的繁荣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口碑较好的优秀作品。

这一阶段,穿越小说已经不单单局限在原先的历史题材上,而是扩展到了玄幻、都市、科幻、武侠等各个领域,造成了网络文学的“穿越时代”。现在,穿越小说质量也越来越高,这和承载这类小说的网站奉行的产业模式有很大的关系。拿穿越小说占比很高的起点中文网来说,在实行了收费阅读之后,网络作家能够凭借自己的小说获得经济收入。如《回到明朝当王爷》的作者月关,这部小说就为他带来了2万元以上的月收入。经济上的保障,使得网络作家对于自己作品的质量更加重视,而不仅仅是“胡编乱造”。

不过,和国外穿越小说相比,国内穿越小说还有很大差距。国内的穿越小说作者的年龄集中在20~30岁,人生经验、艺术思考等各方面的能力的欠缺,使得穿越小说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并不太高。此外,国内的穿越小说题材容易重复,个性也不够鲜明。如今模式化成为制约穿越小说发展的关键因素,很多小说大同小异,和国外个性鲜明的穿越小说形成强烈的反差。

1.下列各项对“穿越小说”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穿越小说”是网络文学对某一类作品的称呼,这类作品的主人公往往因某种原因从自己的时空转换到了另外的时空,故事情节也由此展开。

B.穿越小说的历史由来已久,在中国网络文学出现以前,就有了里程碑式的作品了。

C.穿越小说因网络文学的繁荣而得以发展,而且目前网络文学基本进入了“穿越时代”。

D.穿越小说在中国网络文学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最初的创作一般局限在历史题材上。

2.下列各项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发展的十年间,最初,一些作家借助网络发表自己的作品,随着网络的普及,有一些人依托文学网站创作和成长,成为网络作家。

B.目前网络文学迎来了穿越时代,但国内的穿越小说存在许多不足,这与国内网络作家的年龄、阅历、经验都有很大关系。

C.中国的网络文学发展刚刚经历十个年头,就进入了“穿越时代”,表明“穿越小说”已经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流。

D.国内的穿越小说模式化比较严重,题材重复,这是制约穿越小说发展的关键因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网站实行收费阅读后,网络作家对自己作品的质量更加重视,可见收费阅读是提高网络小说质量的最佳手段。

B.要使穿越小说艺术性更强,思想性更高,需要作者具备更丰富的人生经验,更高的艺术修养。

C.优秀的网络作家带动了网络文学的繁荣,同时网络的普及又给网络作家更大的发展空间,促进了他们的成长。

D.纵观国内网络文学的发展历程,虽然出现了许多让我们欣喜的优秀作品,但是真正值得反复回味的经典的作品还不多见。

 

查看答案

将“只有水,水的天,水的地,水的色彩,水的造型。”这句话还原到下面语段中,最恰当的一处是眼前这哪里是海呢?

A.那如花灿开的浪,时起时伏的波,星星点点的雨,湿湿蒙蒙的雾,一起塞满了这个蓝天覆盖下的穹庐。

B.她们笑着、叫着,舔食着天上的云朵,吞没了岸边的沙滩,狂呼疾走,翻腾飞跃。

C.极目望去,那从天边垂下来的波涛,一排赶着一排,浩浩荡荡,如冲锋陷阵的大军;

那由地心里泛起的浪花,沸沸扬扬,一层紧追着一层,像秋风田野上盛开的棉朵。

D.那波浪互相拥挤着,追逐着,越来越近,越来越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