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成长不可无书 ①这是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采访中与一个西北放羊娃的对话: ②“你每天干...

成长不可无书

①这是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采访中与一个西北放羊娃的对话:

②“你每天干什么?”“放羊。”“放羊为了什么?”“挣钱。”“挣了钱呢?”“娶媳妇。”“娶了媳妇呢?”“生娃。”“生了娃,让他干什么?”“放羊。”……

③这样的回答我并不奇怪,但当我从一张报纸的公益广告上,实实在在地看到这串白纸黑字的记录时,我的心仍然被强烈地震动了。

④穷文富武曾是中国的传统,家贫,只能通过读书出人头地。然而,不能否认的是,在今天的中国,也还有一大批像放羊娃一样的孩子,安贫若素。

⑤这不禁令我想到一句格言:生命的悲哀不在于目标未达成,而在于没有目标可达成。在那没有知识光亮闪耀的地方,生命便永在“放羊——下一辈还放羊”的循环中延续。

⑥据说在美国历史上曾有这样两个家族。一个是爱德华家族,其始祖爱德华是位满腹经纶的哲学家,他8代子孙中出了13位大学校长。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20多位议员和一位副总统;另一个家族的始祖叫珠克,是个缺乏文化修养的赌徒和酒鬼。他8代子孙中有300多名乞丐。7个杀人犯和60多个盗窃犯。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修养,竟可以产生如此源远流长的影响,这不禁又使我想起中国“希望工程”中的两句宣言:再穷不能穷了教育,再苦不能苦了孩子。

⑦“自己再累也要读书,工作再忙也要读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这是几年前台湾知识分子倡导的“新读书主义”。饥之以当食,寒之以当裘,忧患以当安乐,孤寂以当金石琴瑟也。读书,实在是我们今天应该大力弘扬的好传统。

⑧成长不可无书,成功不能无知。一切渴求成长、成功、成熟的朋友,请把高品质的书籍报刊请到你的身边,终身相伴,终生受益。

1.开头引放羊娃的事例有何作用?(2分)

2.第⑥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3.按作者的观点,他认为造成西北放羊娃命运重复循环的原因是什么?(2分)

4.本文的中心论点?请再提供一个新的论据(事实或名言)(3分)

 

1.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出论点。 2.举例论证(摆事实)和对比论证    有力地说明是否受过文化教育(熏陶),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或“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修养,竟可以产生如此源远流长的影响”)。 3.“成长无书”——缺少教育。 4.成长不可无书,成功不能无知。 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事例:电脑业两位巨头比尔盖茨(微软)和安德鲁葛鲁夫(英特尔)不久前便公开表示,要保持领先就必须跟上一些令人激动的新事物,而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成长。为此,他们如饥似渴地吸收新知,每天晚上都在计算机网络上调阅明天出版的大型报刊的电子版,力求比别人早一步获悉新的信息。 【解析】 1.试题分析:开头引放羊娃的事例,作用有二:(1)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2)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议论文开头引用的作用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综合性学习。(5分)

请你参加下面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根据“关注食品安全”主题活动中调查搜集到的相关数据和材料,完成下面各题。

孝感市食品安全满意度问卷调查统计表(调查人数:500人)

满意度

非常满意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人数比

25%

28.5%

39.7%

6.8%

 

1.研究下表数据,写出研究结论:                                。(2分)

2.研究下面三则材料,分别提炼观点,在成果展示会上交流。(3分)

材料一 那瘦肉多得动你心的猪肉,有可能含有瘦肉精;那颜色白得馋你嘴的馒头,有可能就用过漂白剂;那色彩艳得逼你眼的饮料,有可能就加了塑化剂……

材料二 公众之所以引起“愁吃”的恐慌,与少数媒体夸大其辞的宣传不无关系。例如,某个地方西瓜使用了膨大剂,专家证实如剂量适当并不影响食用者的身体健康。但由于媒体的片面宣传,导致很多人不敢吃西瓜。他们把个别问题当成普遍现象,动辄以“致癌”“致死”定论,把食品安全的问题放大了。

材料三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主管、职能检测部门,已经开始行动,采取措施对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实行全程监控和检测,对黑心者,频出重拳。

主要观点是:

                                                    

 

查看答案

作文(45分)

题目:我心中最美的风景

要求:①写成记叙文,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②写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③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6分)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1.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写字用的木片)

B.公之余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

C.岁荒,人相食(值:遇到)

D.阻之(或:有的人)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3.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10分)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④南阳刘子骧,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4分)

阡陌交通(   )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无论魏晋(   )    ④处处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文中体现“村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①             ②       。(2分)

4.选文第①段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题目。(4分)

宿云梦馆(欧阳修)

北雁来时岁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

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1.诗歌所写的是什么季节?从哪些词语中看出?(2分)

2.诗歌最后一句化用了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