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综合性学习。(5分) 请你参加下面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

综合性学习。(5分)

请你参加下面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根据“关注食品安全”主题活动中调查搜集到的相关数据和材料,完成下面各题。

孝感市食品安全满意度问卷调查统计表(调查人数:500人)

满意度

非常满意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人数比

25%

28.5%

39.7%

6.8%

 

1.研究下表数据,写出研究结论:                                。(2分)

2.研究下面三则材料,分别提炼观点,在成果展示会上交流。(3分)

材料一 那瘦肉多得动你心的猪肉,有可能含有瘦肉精;那颜色白得馋你嘴的馒头,有可能就用过漂白剂;那色彩艳得逼你眼的饮料,有可能就加了塑化剂……

材料二 公众之所以引起“愁吃”的恐慌,与少数媒体夸大其辞的宣传不无关系。例如,某个地方西瓜使用了膨大剂,专家证实如剂量适当并不影响食用者的身体健康。但由于媒体的片面宣传,导致很多人不敢吃西瓜。他们把个别问题当成普遍现象,动辄以“致癌”“致死”定论,把食品安全的问题放大了。

材料三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主管、职能检测部门,已经开始行动,采取措施对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实行全程监控和检测,对黑心者,频出重拳。

主要观点是:

                                                    

 

1.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群众对孝感食品安全基本满意,少数群众不满意。 2.①食品安全确实存在问题;②少数媒体片面宣传和夸大食品安全问题;③行政部门已经对食品领域黑心者实施监测打击。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属于信息说明题,学生只要将图表中的数据所反映的主要信息表述出来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图表信息的解读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作文(45分)

题目:我心中最美的风景

要求:①写成记叙文,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②写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③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6分)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1.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写字用的木片)

B.公之余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

C.岁荒,人相食(值:遇到)

D.阻之(或:有的人)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3.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10分)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④南阳刘子骧,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4分)

阡陌交通(   )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无论魏晋(   )    ④处处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文中体现“村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①             ②       。(2分)

4.选文第①段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题目。(4分)

宿云梦馆(欧阳修)

北雁来时岁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

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1.诗歌所写的是什么季节?从哪些词语中看出?(2分)

2.诗歌最后一句化用了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2分)

 

查看答案

请认真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13分)

张晓风

⑴香椿芽刚冒上来的时候,是暗红色,仿佛可以看见一股地液喷上来,把每片嫩叶都充了血。

⑵每次回屏东娘家,我总要摘一大抱香椿芽回来,孩子们都不在家,老爸老妈坐对四棵前后院的香椿,当然是来不及吃的。

⑶记忆里妈妈不种什么树,七个孩子已经够排成一列树栽子了,她总是说“都发了人了,就发不了树啦!”可是现在,大家都走了,爸妈倒是弄了前前后后满庭的花,满庭的树。

⑷我踮起脚来,摘那最高的尖芽。

⑸为什么,椿树是传统文学里被看作一种象征父亲的树。对我而言,椿树是父亲,椿树也是母亲,而我是站在树下摘树芽的小孩。那样坦然的摘着,那样心安理得的摘,仿佛做一棵香椿树就该给出这些嫩芽似的。

⑹不知年复一年我摘取,年复一年,那棵树给予。

⑺我的手指已习惯于接触那柔软潮湿的初生叶子的感觉,那种攀摘令人惊讶浩叹,那不胜柔弱的嫩芽上竟仍把得出大地的脉动,所有的树都是大地单向而流的血管,而香椿芽,是大地最细致的微血管。

我把主干拉弯,那树忍着,我把支干扯低,那树忍着,我把树芽采下,那树默无一语。我撇下树回头走了,那树的伤痕上也自己努力结了疤,并且再长新芽,以供我下次攀摘。

⑼我把树芽带回台北,放在冰箱里,不时取出几枝,切碎,和蛋,炒得喷香的放在餐桌上,我的丈夫和孩子争着嚷着炒得太少了。

⑽我把香椿挟进嘴里,急急地品味那奇异的芳烈的气味,世界仿佛一刹时凝止下来,浮士德的魔鬼给予的种种尘世欢乐之后仍然迟迟说不出口的那句话,我觉得我是能说的。

⑾ “太完美了,让时间在这一瞬间停止吧!”

⑿不纯是为了那树芽的美味,而是为了那背后种种因缘,岛上最南端的小城,城里的老宅,老宅的故园,园中的树,象征父亲也象征母亲的树。

⒀万物于人原来蚵以如此亲和的。吃,原来也可以像宗教一般庄严肃穆的。

(选自《意林》,未来出版社)

1.作者描写景物语言细致,请赏析下面句中划线的词。(3分)

香椿芽刚冒上来的时候,是暗红色,仿佛可以看见一股地液上来,把每片嫩叶都充了血。

2.第⑤自然段作者写到“对我而言,椿树是父亲,椿树也是母亲”,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3.第⑧自然段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4.结合全文主旨,联系自己的切身体验,谈谈你阅读本文的感受或启示。(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