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6分)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6分)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1.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写字用的木片)

B.公之余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

C.岁荒,人相食(值:遇到)

D.阻之(或:有的人)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3.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1.A  2.(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 3.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解析】 1.试题分析: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原意为“写字用的木片”,引申为“文案”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10分)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④南阳刘子骧,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4分)

阡陌交通(   )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无论魏晋(   )    ④处处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文中体现“村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①             ②       。(2分)

4.选文第①段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题目。(4分)

宿云梦馆(欧阳修)

北雁来时岁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

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1.诗歌所写的是什么季节?从哪些词语中看出?(2分)

2.诗歌最后一句化用了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2分)

 

查看答案

请认真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13分)

张晓风

⑴香椿芽刚冒上来的时候,是暗红色,仿佛可以看见一股地液喷上来,把每片嫩叶都充了血。

⑵每次回屏东娘家,我总要摘一大抱香椿芽回来,孩子们都不在家,老爸老妈坐对四棵前后院的香椿,当然是来不及吃的。

⑶记忆里妈妈不种什么树,七个孩子已经够排成一列树栽子了,她总是说“都发了人了,就发不了树啦!”可是现在,大家都走了,爸妈倒是弄了前前后后满庭的花,满庭的树。

⑷我踮起脚来,摘那最高的尖芽。

⑸为什么,椿树是传统文学里被看作一种象征父亲的树。对我而言,椿树是父亲,椿树也是母亲,而我是站在树下摘树芽的小孩。那样坦然的摘着,那样心安理得的摘,仿佛做一棵香椿树就该给出这些嫩芽似的。

⑹不知年复一年我摘取,年复一年,那棵树给予。

⑺我的手指已习惯于接触那柔软潮湿的初生叶子的感觉,那种攀摘令人惊讶浩叹,那不胜柔弱的嫩芽上竟仍把得出大地的脉动,所有的树都是大地单向而流的血管,而香椿芽,是大地最细致的微血管。

我把主干拉弯,那树忍着,我把支干扯低,那树忍着,我把树芽采下,那树默无一语。我撇下树回头走了,那树的伤痕上也自己努力结了疤,并且再长新芽,以供我下次攀摘。

⑼我把树芽带回台北,放在冰箱里,不时取出几枝,切碎,和蛋,炒得喷香的放在餐桌上,我的丈夫和孩子争着嚷着炒得太少了。

⑽我把香椿挟进嘴里,急急地品味那奇异的芳烈的气味,世界仿佛一刹时凝止下来,浮士德的魔鬼给予的种种尘世欢乐之后仍然迟迟说不出口的那句话,我觉得我是能说的。

⑾ “太完美了,让时间在这一瞬间停止吧!”

⑿不纯是为了那树芽的美味,而是为了那背后种种因缘,岛上最南端的小城,城里的老宅,老宅的故园,园中的树,象征父亲也象征母亲的树。

⒀万物于人原来蚵以如此亲和的。吃,原来也可以像宗教一般庄严肃穆的。

(选自《意林》,未来出版社)

1.作者描写景物语言细致,请赏析下面句中划线的词。(3分)

香椿芽刚冒上来的时候,是暗红色,仿佛可以看见一股地液上来,把每片嫩叶都充了血。

2.第⑤自然段作者写到“对我而言,椿树是父亲,椿树也是母亲”,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3.第⑧自然段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4.结合全文主旨,联系自己的切身体验,谈谈你阅读本文的感受或启示。(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学作品,完成题目。(14分)

流泪的蓑衣

余君才

那件蓑衣,被我的父亲挂在老屋的土墙上。

土墙上有一截嵌入在泥里的木头,有些腐朽了,蓑衣就被挂在了土墙的木头上。蓑衣轻轻靠在土墙上,当夜晚的风吹穿过窗户,吹进老屋,蓑衣也就开始飘荡。而很长的时间里,在土墙的角落,蓑衣始终显得有些无趣和落寞。

已经很久了,蓑衣一直挂在那里,落满了灰尘与时光的碎片。它,好像被父亲遗忘了,被无情地挂在了土墙上。于是,蓑衣开始在一个下雨的夜里流泪了,它开始回忆起自己辉煌而又辛苦的一生。

它想,那应该是在很久远年代的一个雨天,有一个放牧的男子,荷蓑荷笠地走进了江南的细雨,或许是要去见一个想往已久的女子。而在唐朝风雨里,有一个诗人吟唱着这样的词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蓑衣想到自己的前生,心里一阵喜悦。但它更愿意回忆的是和我父亲相依为命的苦涩的日子。

那时候,父亲在农村,在春三月的细雨里,父亲牵着牛,戴着斗笠,披着蓑衣行走在田埂上。或者,父亲在冬水田里,赶着牛犁田。或者,在稻田里插秧,蓑衣紧紧地贴着父亲的脊背。蓑衣被冷漠了一个冬天,终于感受到了来自我父亲的温暖。于是感动的泪水顺着蓑衣流了下来,滴落在冬水田里。

多少个这样的雨天,蓑衣紧贴着我父亲的脊背,行走在田间地头。可以说,在农村,看见了蓑衣,就好像看见了辛苦劳作的父亲。蓑衣被雨水冲刷,棕榈的颜色渐渐的褪却,它是农忙时劳动的功臣。农忙之后,蓑衣,又被父亲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

蓑衣想着这些昔日的事情,想着那些苦涩的日子,蓑衣躲在老屋的角落哭了。顺着土墙,有蓑衣哭泣的泪痕。但是,它万万没想到的是,我的父亲把它永远的挂在了乡下老屋的土墙上。

生活在乡下的父亲,终于被说服到城里和我们一起生活。父亲是在一个雨天离开乡村的,离开的时候,蓑衣高兴极了,以为父亲会和往日一样披上它,穿梭在细雨之中。但它失望了,它一直躲在那个角落,默默地等待我的父亲。

一转眼,父亲到城里已经生活了六年。那年回到乡下修缮老屋,才又看到父亲的蓑衣,像一件精致的蝴蝶标本,挂在土墙上,落满了厚厚的灰尘。这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在田间地头里辛勤劳作的日子。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赶着牛从乡村的土路上回家的日子。让我想起,饭熟之后,在山坡上呼喊父亲,寻找那披着蓑衣的身影的日子。

但是,那件蓑衣,已经被父亲永远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但我相信,在每一个雨天,父亲都会想起那挂在土墙上默默流泪的蓑衣。

(选自2012年第3期《散文选刊》)

1.品味第三段中画线的句子,结合下文,看看蓑衣的“辉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2.蓑衣的泪水里蕴含着哪些复杂的情感?试简要分析。(4分)

3.根据文章的描写,试着分析一下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4.文章以“流泪的蓑衣”为题有什么好处?(可从构思、表达效果等方面赏析)(4分)

 

查看答案

综合性活动(6分)

今年是省级卫生城市创建考核和复评之年,也是我市创建省示范文明城市的迎检之年。为了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创建“省示范文明城市”的号召,我校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构建和谐校园”的活动。

(1)活动一:拟写标语(2分)

为创建“省示范文明城市”,市委宣传部、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开展向广大市民征集主题宣传标语的活动,请你写一则宣传标语参加本次活动。

(2)活动二:我来参与(4分)

为全面提高全校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举止,学校要求各班开展以“文明伴我行、和谐共分享”为主题的班队活动。在八(1)班开展的“我为创建做点啥?”讨论会上,你作为八(1)班一员,请你为创建提两条建议:

                                   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