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选出下列词语字形全对的一项:( ) (2分) A.抖擞安适诅咒风声鹤唳 B.清洌...

选出下列词语字形全对的一项:(   )            (2分)

A.抖擞安适诅咒风声鹤唳

B.清洌崛强训诫忍俊不禁

C.耸立点缀贮畜轻歌慢舞

D.辜负雏形枯涸获益非浅

 

A 【解析】 试题分析:B、倔强。C、轻歌曼舞。D、获益匪浅。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修改错别字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成(níng)间(shùn)落(nán)息(xī)

B.磨(zhé)教(huì)污(diàn)果实累累(lèi)

C.贪(lán)嶙(xún)黄(yùn)清(dèng)

D.落(duò)窃(pá)告(bǐnɡ)反(xǐng)

 

查看答案

写作(50分)

1.请以“我心目中的良师”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中不能出现与考生信息相关的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在600字以上。

2.相传很久以前,弥勒佛和韦陀分别掌管不同的庙宇,弥勒佛热情快乐,所以庙里人多热闹,但他不善管理账务,丢三落四,所以经常入不敷出;而韦陀虽是管账的好手,但他成天阴着脸,使得求拜的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后来,佛祖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勒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来客,而韦陀一丝不苟,则让他管理账务,严格把关。在两人密切配合下,庙里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个故事至少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团结协作方可铸就辉煌;发挥所长创造精彩;人无完人,关键看如何任用。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问题自选;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千古流传的描绘雪的名句。请你从用词、修辞和感情表达等任选一个角度作简要的赏析。(2分)

2.全诗以写雪景衬托送别,又在送别中写雪景,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感情?(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14分)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①再适:第二次出嫁,即改嫁。②世家:世代为官的人家。③饘:zhān,稠的。④日昃:太阳偏西。昃,zè。

1.解释划线的字或短语:(2分)

(1)春和明(     )        (2)以水沃面(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甲】文末节中“二者之为”指的是什么?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4分)

4.结合【甲】【乙】两段文字的具体内容,说说范仲淹是个怎样的人。(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问题。(共12分)

“衣食足”应“知书趣”

李景阳

①偶读丰子恺《读书》一文,才晓得古代的人文风景与今日大异。他逛西湖,发感慨说:“西湖上发表着的文字非常之多,皇帝的御笔,名人士大夫的联额,或勒石,或刻木,冠冕堂皇地、金碧辉煌地,装点在到处的寺院台榭中。”这“书香”景色,其实我也亲见。曾游江浙一带古镇,周庄、乌镇,都算是乡间商业中心,但水城之上,石桥林立,桥头总要刻几句雅诗,居户的门楣,商铺的门脸儿,也好像缺了这东西就难见人面似的。

②看今日,文化手段先进多了,何需木石上的凿子功夫,什么信息都可“实时”。单说电视,在家看,出了家门在手机上看,一抬头,公共场所到处挂着这玩意儿,不看也得看。不过请原谅我说句泼冷水的话:科技上去了,趣味下来了!或客气一点说:科技上去了,趣味没跟上。就说公交车上的电视罢,原先还有些杂耍,渐渐成了商家的别动队,一水儿的广告,随时提醒你往钱眼里钻,生怕你忘了做物质的奴隶,论文化氛围,我们的确有点“不古”了。

③这倒不能怨传播工具,好像都是先进科技惹的祸。荧屏上玩点“诗意”,实在并不费劲。关键还是“国民心态”。你搞高雅文化,只怕没人买账。不能说满大街没一个“雅士”,但看眼前的社会,实在浑然是一派“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忙忙碌碌景象。孟子所言的“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者,实在到处打头碰脸。须声明,我的批评不含“弱势群体”,他们奔的是一碗饭,别苛求人家。但吃饱肚子的,还是得有点“超然物外”的想头。当然话又说回来,你想“超然”,也未必能实现。以我的经历说,屡次去报亭寻摸沉思”味道的散文、杂文、随笔类杂志,摊主均告“无”,理由是“上货,也卖不出几本”甚至去邮局订,也听得抱怨:“一个区才一两份,不好送”。于是恍然大悟,这“阳春白雪”的东西越发成了稀有动物,爱好者别在大街上傻转,顶好拔脚到它们龟缩的大森林里去寻踪。

④刚才那句孟子的话,其实还剩一半:“……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我未敢说完全,怕有骂人之嫌,虽则是借古人的嘴。终于还是将话补齐,但我想恩格斯可为我打圆场。他前面的话记不清了,“使人最终脱离动物界”,这话记得清楚。照我的领会,人要是光吃光睡,的确就界定在动物”圈内出不来了,“高级动物”的雅号都配不上。多一个“玩”字,就“高级”了?未必。动物,也会玩的,只是不进歌厅而已。

⑤我在此只是思考一个问题:衣食不愁了,精神怎么上台阶?管子有言:“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闹饥荒的时候,“人肉以相食”的事都不新鲜,当然谈不上礼节。但经济条件好了,单晓得了礼节,晓得剔牙以餐巾遮口或见面说“哈喽”“拜拜”之类,还是不够。因此笔者想“发展”一下管子,曰:“衣食足”应“知书趣”。但我用“应”而不敢用“则”,因为现状告诉我:衣食足未必知书趣。这是个好大的悖论,我也始料未及。因此,姑且用“应”字来一回“鼓与呼”罢!

⑥最后需做注解的是,“书趣”,与为“黄金屋”或为“颜如玉”的读书不是一回事。我说的书趣,是境界。目下我们缺的,正是境界。

(《人民日报》2010年3月15日,有删改)

1.选文开头说:“偶读丰子恺《读书》 一文,才晓得古代的人文风景与今日大异。”结合选文内容谈谈“异”在何处。(2 分)

2.选文按照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结构。开头先提出“古代的人文风景与今日大异”的问题并举例论证,然后围绕“国民心态”分析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                        ;二是                       ,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文章的中心论点“                            ”。(3 分)

3.第③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论证方法:                          

作用:                                                                    

4.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3 分)

人要是光吃光睡,的确就界定在“动物”圈内出不来了,连“高级动物”的雅号都配不上。多一个“玩”字,就“高级”了?未必。动物,也会玩的.只是不进歌厅而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