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问题。(共12分) “衣食足”应“知书趣” 李景阳 ①偶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问题。(共12分)

“衣食足”应“知书趣”

李景阳

①偶读丰子恺《读书》一文,才晓得古代的人文风景与今日大异。他逛西湖,发感慨说:“西湖上发表着的文字非常之多,皇帝的御笔,名人士大夫的联额,或勒石,或刻木,冠冕堂皇地、金碧辉煌地,装点在到处的寺院台榭中。”这“书香”景色,其实我也亲见。曾游江浙一带古镇,周庄、乌镇,都算是乡间商业中心,但水城之上,石桥林立,桥头总要刻几句雅诗,居户的门楣,商铺的门脸儿,也好像缺了这东西就难见人面似的。

②看今日,文化手段先进多了,何需木石上的凿子功夫,什么信息都可“实时”。单说电视,在家看,出了家门在手机上看,一抬头,公共场所到处挂着这玩意儿,不看也得看。不过请原谅我说句泼冷水的话:科技上去了,趣味下来了!或客气一点说:科技上去了,趣味没跟上。就说公交车上的电视罢,原先还有些杂耍,渐渐成了商家的别动队,一水儿的广告,随时提醒你往钱眼里钻,生怕你忘了做物质的奴隶,论文化氛围,我们的确有点“不古”了。

③这倒不能怨传播工具,好像都是先进科技惹的祸。荧屏上玩点“诗意”,实在并不费劲。关键还是“国民心态”。你搞高雅文化,只怕没人买账。不能说满大街没一个“雅士”,但看眼前的社会,实在浑然是一派“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忙忙碌碌景象。孟子所言的“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者,实在到处打头碰脸。须声明,我的批评不含“弱势群体”,他们奔的是一碗饭,别苛求人家。但吃饱肚子的,还是得有点“超然物外”的想头。当然话又说回来,你想“超然”,也未必能实现。以我的经历说,屡次去报亭寻摸沉思”味道的散文、杂文、随笔类杂志,摊主均告“无”,理由是“上货,也卖不出几本”甚至去邮局订,也听得抱怨:“一个区才一两份,不好送”。于是恍然大悟,这“阳春白雪”的东西越发成了稀有动物,爱好者别在大街上傻转,顶好拔脚到它们龟缩的大森林里去寻踪。

④刚才那句孟子的话,其实还剩一半:“……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我未敢说完全,怕有骂人之嫌,虽则是借古人的嘴。终于还是将话补齐,但我想恩格斯可为我打圆场。他前面的话记不清了,“使人最终脱离动物界”,这话记得清楚。照我的领会,人要是光吃光睡,的确就界定在动物”圈内出不来了,“高级动物”的雅号都配不上。多一个“玩”字,就“高级”了?未必。动物,也会玩的,只是不进歌厅而已。

⑤我在此只是思考一个问题:衣食不愁了,精神怎么上台阶?管子有言:“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闹饥荒的时候,“人肉以相食”的事都不新鲜,当然谈不上礼节。但经济条件好了,单晓得了礼节,晓得剔牙以餐巾遮口或见面说“哈喽”“拜拜”之类,还是不够。因此笔者想“发展”一下管子,曰:“衣食足”应“知书趣”。但我用“应”而不敢用“则”,因为现状告诉我:衣食足未必知书趣。这是个好大的悖论,我也始料未及。因此,姑且用“应”字来一回“鼓与呼”罢!

⑥最后需做注解的是,“书趣”,与为“黄金屋”或为“颜如玉”的读书不是一回事。我说的书趣,是境界。目下我们缺的,正是境界。

(《人民日报》2010年3月15日,有删改)

1.选文开头说:“偶读丰子恺《读书》 一文,才晓得古代的人文风景与今日大异。”结合选文内容谈谈“异”在何处。(2 分)

2.选文按照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结构。开头先提出“古代的人文风景与今日大异”的问题并举例论证,然后围绕“国民心态”分析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                        ;二是                       ,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文章的中心论点“                            ”。(3 分)

3.第③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论证方法:                          

作用:                                                                    

4.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3 分)

人要是光吃光睡,的确就界定在“动物”圈内出不来了,连“高级动物”的雅号都配不上。多一个“玩”字,就“高级”了?未必。动物,也会玩的.只是不进歌厅而已。

 

1.古代到处是“书香”景色,乡间商业中心也不例外,文化氛围浓厚。今日虽然科技发达了,但多数是为商家服务的;国民更重视对物质的追求,忽视了精神境界的提高,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2 分。“古代”1 分,“今日”l 分。意思对即可) 2.一是搞高雅文化也没人买账;二是想“超然”也未必能实现。中心论点:“衣食足”应“知书趣”。(3分。每空1分)。 3.事例论证,(2分)具体论证了在高雅文化缺失的今天,你想“超然”,也未必能实现,从而证明我们应该“知书趣”。(2分) 4.如果仅仅是吃喝玩乐,那么人与动物就没有本质的区别;(1分)真正意义上的人还应该“知书趣”,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古代的人文风景与今日大异可以从文中的前三小节的内容中概况出来。古人在饭后茶余一边游山玩水,一边留下流传千古的诗文、对联、名句等,让人感到到处是“书香”景色,一些乡间商业中心,水城之上,桥石上也总要刻几句雅诗,居户的门楣,商铺的门脸儿,也时常能见到那些文人雅士的墨笔,显示出浓厚的文化氛围;今日科技上去了,趣味没跟上。眼前的社会,实在浑然是一派“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忙忙碌碌景象。“我” 屡次去报亭寻摸“沉思”味道的散文、杂文、随笔类杂志,摊主均告“无”,理由是“上货,也卖不出几本”。甚至去邮局订,也听得抱怨:“一个区才一两份,不好送”。这些都说明人们更重视对物质的追求,忽视了精神境界的提高,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记叙文,回答后面问题。(共13 分)

读懂父爱

陆川

父爱一直伴随着我,只是父亲的爱含蓄而深沉,用心良苦。当读懂父爱时,我已经30 多岁了。

小时候,看到别的父子像朋友一样相处,我既羡慕又忧伤。

我在一个家教很严的家庭里长大,父亲陆天明在外人眼里很温和,但对我从小就很严格。从我的童年到青年时代,父亲与我沟通的次数屈指可数,淡淡的隔阂像薄纱一样,将我和父亲的心灵分隔在两个世界。

我从小酷爱文艺,梦想长大后能成为张艺谋那样的国际名导。高中毕业后,我准备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但父亲坚决反对我的选择,认为我没有生活积淀和感受,拍不出什么好电影,还自作主张地为我填报了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的志愿。父亲掐断了我的梦想,为此我对他有了怨言。

大学毕业后,我在国防科工委当了一名翻译。一次,我路过北京电影学院,发现海报栏里张贴着导演系招收研究生的简章,我沉睡的梦想再度被激活了。这次,我没有告诉父亲,就报考了导演系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时,电影学院一位教授是父亲的朋友,给父亲打去电话:“导演系研究生很难考,你不替儿子活动活动?”父亲断然拒绝了:“他行需要我活动吗?他不行拉关系又有什么用?”

虽然我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被导演系录取,但父亲的“冷酷”还是让我心里很不舒服。我总觉得父亲有些自私,过分专注自己的事业,而忽视了我的发展。

几年后,我成为北京电影制片厂的专业导演,因为是新人,我整整3年时间没有导过一部电影。那时候,我整天无所事事,常常坐在街头,看着夕阳发呆。此时,父亲已经写出了《苍天在上》《大雪无痕》等颇有影响的剧本,我很希望父亲也能为我写一个剧本,再利用他的影响力为我寻找投资方。我委婉地暗示过父亲,但每次父亲都这样告诉我:“你是个男人,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想到别人的父亲想方设法为子女牵线搭桥,而自己的父亲却对我的事业不闻不问,心里有种难以言说的滋味。

2001年,我的事业终于迎来了转机,我导演的电影《寻枪》荣获国际国内10多项大奖。我满以为父亲会表扬我几句,谁知,父亲从电视里看颁奖典礼时,只是淡淡地说:“还行,但需要提高的地方还很多。”我回敬了父亲一句:“在你眼里,我永远成不了气候。”因为话不投机,我与父亲吵了起来,很长时间谁也不搭理谁。

2004年9月,就在我执导的电影《可可西里》进行后期制作时,我年仅55岁的姑姑、著名作家陆星儿患癌症在上海去世。这给亲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悲痛,特别是父亲,他从小与姑姑感情很深,仿佛一夜之间,苍老了很多。

料理完姑姑的后事,我陪着父亲回到北京,此时再看父亲,那个威严、冷酷的男人竟那么瘦弱无助,我内心五味杂陈……见父亲头发乱了,我打来热水为他洗头发。这一平常举动,竟让父亲老泪纵横:“孩子,从小到大爸爸对你很严厉,你也许觉得爸爸很冷酷,但爸爸从来都把你的每一步成长放在心里。溺爱和纵容孩子,是一个父亲最大的失职……”

父亲的话让我的眼睛湿润了。母亲告诉我:“你在青藏高原拍摄《可可西里》时,你爸爸听说你患上了严重的高原病,累得吐血,因担心你,整夜睡不着,一说起你就泪流满面。”原来父爱一直伴随着我,只是父亲的爱含蓄而深沉,用心良苦。当读懂父爱时,我已经30多岁了。

2009 年4 月16 日,我呕心沥血4 年拍摄出的史诗电影《 南京!南京!》 在央视电影频道举行首映式。记者现场连线远在上海养病的父亲。4 年来,父亲知道我数次阑尾炎发作,晕倒在片场;知道我冒着零下30 ℃ 左右的严寒,一拍摄就是10 多个小时……在显示屏上,我清晰地看到父亲嘴唇哆嗦、老泪纵横,几度哽咽难语:“孩子,4 年来你受的苦,我和你妈都看在眼里。”我有太多的话想对父亲说,可又不知从何说起,只是向父亲深深地鞠了一躬… …

这些年来,我一直有个心愿,想与父亲合作一部戏。前不久,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亲,父亲高兴地说:“孩子,咱们来个约定:爸爸给你写剧本,你要答应爸爸一个条件,把个人问题尽快解决好。”我们父子俩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我的心头奔涌着激动和幸福… …

1.快速阅读全文,完成下面情节梳理。(3分)

小时候既羡慕又忧伤----高中毕业后有了怨言 ----大学毕业后       — 2004年

——月料理完姑姑的后事            ——前不久             

2.“既羡慕又忧伤”在文中分别指什么?请从上文中摘要回答。( 2 分)

3.‘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的描写方法和作用。(3 分)

在显示屏上,我清晰地看到父亲嘴唇哆嗦、老泪纵横,几度哽咽难语:“孩子, 4 年来你受的苦,我和你妈都看在眼里。”

4.“淡淡的隔阂像薄纱一样,将我和父亲的心灵分隔在两个世界。”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这句话进行赏析。(2 分)

5.文中的父爱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自己的实际举一个类似例子并谈谈自己的体会。(3 分)

 

查看答案

有一则公益广告:“地球是我家,请你爱护它!”有人认为这一则广告无可厚非,但是,文字上却有些不妥。理由是:既然是“我家”,那么,又有什么理由“请你(别人)”来爱护它呢?如果让你修改,你打算怎样改?理由是什么?(共3分)

修改:                                                                  (2分)

理由:                                                                  (1分)

 

查看答案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8分)

本学期各班都开展了“气象物候”专题研究活动,试根据掌握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诗海撷趣】阅读诗句,结合所学地理知识,探究诗中蕴含的物候规律。(3分)

[诗句]“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CCTV远方的家《北纬30度中国行》黄山解说词)

[我的解释]                                                                  

2.【实践探究】近年来时常听到某种鸟改变了迁徙、栖息习性,某地杏花、桃花在年前就开放的消息。学了《气象物候》专题后,联系有关知识,你认为在维护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方面,我们应怎样努力?(2分)

3.【口语交际】你的同学袁芳认为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依靠谚语来识天气根本没必要,你该怎样劝说他打消这种念头呢?(3分)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6分)

1.《格列佛游记》一书的作者是         (国籍)作家              。(2分)

2.《格列佛游记》中写道:“我获得自由两个星期后,小人国的内务大臣告诉我:‘在外国人看来我们的国势显得很昌隆,实际上却被两大危机所苦。’”这两大危机一个是                           ;另一个是                           。(2分)

3.《格列佛游记》是极具讽刺色彩的小说,请概括写出其中两个讽刺性的故事情节。(2分)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 分)                    (  )(2分)

A.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使大家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B.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学校最近又加强了交通安全教育。

C.有没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是建设好优秀班集体的关键。

D.广西桂林文氏四兄弟通过《新闻联播》寻找走失母亲的故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