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生命的声音(15分) 那是发生在一次煤矿透水事件中的故事。 他被困在矿井下,四周...

生命的声音(15分)

那是发生在一次煤矿透水事件中的故事。

他被困在矿井下,四周一片漆黑。卧在一个几十米高的工作台上,两天两夜了,他的精神已经临近崩溃。

他知道自己这一次是在劫难逃了。

一个人孤零零地身处千米以下的矿井中,没有吃的,没有喝的,更没有一点声音,不说饿死,憋也会把人憋死。

他听老矿工说过,以往煤矿透水事件中死亡的人,很少是饿死或窒息死亡,大都是精神崩溃,在救援队伍还未到来之前,先绝望死去。

一般人是肉体死了,而后精神随之消失;而精神绝望的人,一般都是精神死去,而后肉体也随之死去。

他就属于后者。他放弃了,与其这样孤孤单单地熬下去,这样在孤独中无望地等待,还不如早些死了,早些解脱。

黑洞洞的煤坑里什么也没有,除了死亡的影子紧紧地跟随着他、咬噬着他的肉体、咀嚼着他的灵魂之外,什么也没有。这时,若有一点儿声音,哪怕是对他最恶毒的诅咒,不,即使是一双手打在他脸上发出的声音,也会让他欣喜若狂,从而从恍恍惚惚中醒来,重新振作起来。

但没有,一点儿也没有,连一块坷垃滚动的声音都不再有。

迷迷糊糊地,他感到光着的膀子上有点痒,下意识的用手去挠。同时,有一个声音响起,声音很小,若有若无,但在他耳中听来,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

嗡——分明是蚊子的声音。

他悚然一惊,忙坐起来,听着这天外之音,细细的,一波三折,时断时续。一会儿离他耳朵近了,很是清楚,如二胡的尾音;一会儿又远了,像梦的影子,让他努力侧着耳朵去寻。

这大概也是一只饿极了的蚊子,已临近死亡的边缘。他暗暗地叹了一口气。

当这只蚊子再一次落在他的脖子上时,他一动不动。他清晰地感觉到这只蚊子几只长长的脚在皮肤上爬动。接着,是一只管子扎了进去,吸他的血。

他如老僧入定一般,静静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

蚊子吸饱了,飞起来了,嗡嗡地唱着。真好听。它飞向哪儿,他的头就转向哪儿。一直到它飞累了,停了下来,他也停止了寻找。他想打开矿灯去看看,可又怕惊吓了它。

这一刻,他的心宁静极了。

他知道,他还活着,他不孤单,也不感到黑暗,至少,这儿还有一个生命陪伴着他。虽然它那么小那么小,可此时,他们互相是对方的全部,包括希望,包括精神,也包括生命。

要活下去,他想,生命之间是相互关心的,尤其在患难中更是需要相濡以沫。他相信,外面的工友们一定在千方百计地设法营救自己,他们绝不会坐视不管。

他没有别的吃的,就将煤撮着一点一点往胃里咽。他听说过,有人在煤坑里就曾以吃煤救过命。

此后的五天,他就以听蚊子叫和吃煤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第六天,一道亮光倾泻而下。他得救了。

当他被救出时,耳边依然听到嗡嗡的唱歌声。

他的眼睛被包着,看不见,但分明感觉到了蚊子飞走的姿势,矫健,优美,绝不拖泥带水。他想,生命是多么美好啊,正是在相互支撑相互扶持中,才显得丰富多彩而毫不孤单。

1.本文标题“生命的声音”有哪几层含义?(4分)

2.结合文章内容推断“相濡以沫”这个成语的意思,并探究文中矿工与蚊子是如何“相濡以沫”的?(3分)

3.简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4分)

4.本文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当身处顺境,过得平平安安的时候,我们又该持怎样的人生态度?(4分)

 

1.两层含义,一是指蚊子发出的声音;二是指在死亡临近时,矿工从蚊子的声音里所感受到的生命的呼唤。(意思吻合即可。) 2.“相濡以沫”的意思: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或:指在患难中相互关心,相互支撑,相互扶持。(1分) 具体表现:文中蚊子吸矿工血以活命(物质上的),1分。矿工听着蚊子的声音重拾生命信念(精神上的),以此来相互救助1分。(意思1分,具体表现2分。意对即可。) (2分) 3.答案示例:①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在死寂环境中的细小声音对矿工心灵的震撼。②“惊天动地”一词写出了矿工在绝望中听到声音后“悚然一惊”的心理状态。③从对比的角度来看,“声音很小”与“如巨雷”看似矛盾,实则突出了这细小的声音对矿工的震撼力之大。(任意角度答对即得满分)(4分) 4.本文的人生态度:在困境中坚持信念,互相支撑,相互扶持等。(2分) 我们的人生态度:可从“学会珍惜”、“居安思危”等方面来谈。(2分。谈一个方面、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生命的声音”的含义肯定不是表层的单方面的,根据课文内容,可以看出它既是外界的真实的声音,更是精神的,是对要存活下去的顽强生命的呼唤。 “要活下去,他想,生命之间是相互关心的,尤其在患难中更是需要相濡以沫。他相信,外面的工友们一定在千方百计地设法营救自己,他们绝不会坐视不管。他没有别的吃的,就将煤撮着一点一点往胃里咽。他听说过,有人在煤坑里就曾以吃煤救过命。”的语段就明确暗示了这方面的含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标题理解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孟母戒子(《韩诗外传》)

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1.解释各组中划线的词的含义。(4分)

①  乃进  复          ② 曰      对         

其织  裂            ④自之后  是        

2.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2分)

A.呼而问之

B.以此诫之

C.而置之其坐

D.至之市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4.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4分)

丰乐亭游春①(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注释】①此诗作于庆历七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的第三年。丰乐亭在琅琊山幽谷泉上,距醉翁亭不远,为欧阳修所建。

1.诗歌的开头两句写了哪些景物?(2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查看答案

下面语段的空白处依次填入一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你尽可流动明眸,欣赏白云蓝天,飞流急湍;        ,你尽可凝神闭目,倾听莺歌燕语,春水潺潺;      ,你尽可翕动鼻翼,呼吸牡丹的浓香,夏荷的清爽;         ,你尽可自品自娱,把玩深尝,齿颊留香。

① 文学是一座姹紫嫣红的百草园      ② 文学是一杯回味无穷的香茗

③ 文学是一幅一惊高远的中国画      ④ 文学是一首清脆圆润的古曲

A.①③④②

B.④③②① 

C.③④①② 

D.②①③④

 

查看答案

下面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2 分)

A.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后来却异想天开,想得一笔什么赔偿费了。

B.诗人以匠心独运的杰出才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图画。

C.当鼓声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

D.他当时不在场,对这件事的经过一窍不通,你们就不要再问啦。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2分)

A.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

B.生命中最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是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

C.据统计,地球上的森林大约已有三分之一左右被采伐或毁掉。

D.由于“神六”的成功返回,使祖国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