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16分)
捕蛇者说
永州之野产异蛇,……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解释划线词语。(4分)
岁赋其二( ) 若毒之乎( )
蒋氏大戚( )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3.根据例句的修辞,再从选文中摘录一句。(1分)
例:①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文中的“虽鸡狗不得宁焉”和《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同样是写鸡鸣狗叫,你觉得两者反映的现象有何不同?(3分)
5.你是如何理解评价“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句话的?(4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上阕中的词语 ,既点出了时令,又写出了词人 的心绪。(2分)
2.“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说说它好在哪里。(3分)
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 : 教育部近日指出,包括央视在内的全国多家电视台的台标不合规范,如央视台标CCTV是英文缩写,不符合国家语言文字法规要求,需改为汉字。央视则表示该台标非常珍贵,不能更改。
材料二 : 面对教育部的批评,央视“不可能轻易更改”的回复,有人认为“太过霸气”,“央视敢于叫板的底气,无非还是来自其特殊的地位”。这部分人力挺教育部, 认为教育部是为了传统文化而做努力,应该支持。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所说的现象。(不超过10字)(2分)
2.针对上面的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3分)
专题《气象物候》
1.如果你班针对气象物候进行社会调查研究,要求你拟定一份研究报告,你准备拟一个什么题目。(2分)
2.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现象。(2分)
下面一段话中有两处语病,请找出来,并作修改。(4分)
《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正在播出的中华美食文化一部纪录片。不少人都在每晚10点准时守在电视机前享受“夜宴”。烹饪师的加工制作,使观众看到诱人的画面和声音。本片的魅力在于它将“饮食文化”这个宏大的主题,浓缩在短短的几集纪录片里。不少观众表示,纪录片引发了他们食欲和思乡情感的双重共鸣。
1.
2.
默写古诗文。(10分)
1. ,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
2.晓战随金鼓, 。 (《塞下曲六首》)
3. ,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
4. ,君子好逑。 (《关雎》)
5.寡助之至,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法不阿贵, 。 (《韩非子》)
7.无可奈何花落去, ,小园香径独徘徊。 (《浣溪沙》)
8. ,志在千里。 (《龟虽寿》)
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