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小题(16分) 荒漠中的苇 王剑冰 ①汽车穿行于茫茫戈壁已...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小题(16分)

荒漠中的苇

王剑冰

①汽车穿行于茫茫戈壁已经很久了,人们初开始的兴趣早已变成了朦胧的睡意。公路像条细细的带子在沙漠中甩来甩去,不知尽头在何处。有人不停地在后悔,应该走另一条国道的,是我等少数几个出的点子,说走这条路可以看到五彩城。远远的五彩城直到我们走到了天黑,看到一颗好大的月亮,也没有见到它的踪影,旅途上的事情是不能凭美丽的想象来完成的。慢慢地我也没有了什么兴趣。除了沙漠还是沙漠,而且沙漠的颜色还不是金黄色的,很多都是粗糙的暗褐色的沙石,在公路的两边铺向无尽的远方。胡杨呢?红柳呢?几乎看不到什么植被,偶尔的几株沙棘,一晃就过去了。有时出现的不高的丘陵,也仅够让视线有个起伏的弧度。沙海茫茫,真正是茫茫了。

②窄窄的戈壁公路上跑着的几乎就是我们这一辆汽车,弱小的一叶扁舟样地在大海的波涛中翻涌。

③中间在什么地方吃了一顿午饭,然后就昏昏沉沉睡着了。醒来已是半下午了,车子还是不急不躁地跑着。我又一次地把头靠在窗户上,无聊地看着已不成风景的风景。就在这时,我竟然看到了一种熟悉的植物,是的,是那种水乡才能看到的植物——苇!起先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是看错了,当这种植物又一次在我的视线中出现的时候,我真正地看清了,是苇。

④在我的感觉里,苇属于弱者,弱者都是以群居的形式出现的,所谓“芸芸众生”。群居才能产生勇气,才能产生平衡,才能产生力量,才会便于生存。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我曾在双台河口湿地保护区,在我的家乡渤海湾,在孙犁笔下的白洋淀,都看到过面积逾十万亩甚至百万亩的大芦苇荡。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对一位玉人的思念也是以这美丽的植物为衬物。作为一种最为古老的植物,苇给人们带来的总是美好的向往。很多的女孩借用了苇的名字,那是一种带有情感的、内涵丰富的、柔韧的、温馨的表达与体现。

⑤可眼前这些苇却显得这般瘦削,不成气势。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着生命的再生。或像耄耋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扬头看着不多的时日。我想象不到在这样荒凉(不只是荒凉,简直是恐怖)的地方,怎么会有苇这种植物生长。是鸟的羽翅?是风的神力?她们真的不该诞生在这里。在白洋淀、沙家浜,苇正牵裳起舞,接受着游人的赞叹;在渤海湾、黄海滩,苇也是丰足地吸吮着大地的乳汁,欢快地歌唱。

⑥这该是植物中的弱女子啊,给她一片(不,哪怕是一点)水,她就敢生根、发芽、开花,摇曳出一片星火,一片阳光。那确实是一小片水,好像是修路开挖出的低洼地,仅仅是存留的一点点雨水,而绝不会是人为的故意,她们就结伴地生长起来,那是多么少的伴儿啊。但女子们还是愿意有伴的,这是她们的天性。孤芳自赏的苇似乎不称为苇,况且在这样的地方她们别说孤芳,连群艳也无可夺目。如果不是我惺忪中的一瞥,一个王姓男子也就同她们连一目的交情也错过了。

⑦那片水已经剩了一点点,而她们的长大,还不是借助那一点水吗?看她们的样子,也就是刚刚过了童年而进入了青春期。那可是戈壁滩,是茫茫大漠,她们会摇曳、会挣扎多久呢?水涸地裂,沙丘涌动,她们都活不了。我已经看到,离水稍远的几株已经干枯颓折。

⑧不过我想,既然作为一种生命,站立于这个世界上,就有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可能。这个生命就会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向上生长,直至呼出最后一息。苇,或被风收去,或被沙掩埋,都会以她最后的努力,度过她最美丽的时光。苇,你的意思不是萎,是伟!

  ⑨西部,戈壁,荒漠,苇,我把这样的字眼在寂寞的旅途上相连,竟就连出了一种美妙的景象。

1.本文主体是写“苇”,而开篇却用较多笔墨写了“荒漠”,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分)

2.荒漠中的苇有什么特点?请概括相关信息。(4分)

3.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第⑤段划线句子。(4分)

4.作者写苇,显然不仅仅是在写苇,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4分)

 

1.突出了“苇”生长环境的恶劣,为下文写荒漠中的“苇”给人带来的惊喜(或写苇的坚韧和顽强的生命力)作铺垫,表达了作者的赞颂之情。       2.瘦削、缺少气势(或少伴,或稀稀落落)、生存环境恶劣(或生存于一小片水中)、存活时间短。(答出其中两个要点即可)        3.运用比喻、拟人手法,以“小女的头发”和“老者的胡须”来描写芦苇的稀疏、不成气势,但仍顽强生长的特点。          4.托物言志或象征。作者借对苇身处荒漠却能顽强活着的强烈的生命意识及身处逆境却顽强向上精神的赞美,表达了自己也会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中珍惜生命、努力生活的愿望(或:来歌颂那些具有沙漠中的芦苇一样顽强的生命力的人)        【解析】 1.试题分析:本文开篇写荒凉的戈壁以及几乎看不到生命的迹象,让我们感受到荒漠环境的恶劣,就就是在这荒凉的地方,在一个小水塘里,竟然有芦苇的存在,足让人感到惊奇,也不得不佩服芦苇生命的坚韧以及顽强。 考点: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6分)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3分)

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探究《舌尖上的中国》走红的原因。(4分)

【材料一】这几天,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了,不仅吸引无数观众深夜守候,垂涎不止,更让许多人流下感动的泪水。本来,无论从选题还是从播出时间来看,《舌尖上的中国》都只能算是荧屏上的“弱者”。它出乎意外地走红荧屏,带给我们超越美食的思考。

【材料二】 看这部充满温情的纪录片,有人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的味道”,有人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升华到了“爱国主义”的境界,还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输出”的高度……一部作品为何能在不经意间获得超越话题的巨大影响?

【材料三】有网友评价:如果满足于闭门造车,没有对现实的观照,或者只关注少数人锦衣玉食的奢靡,却无视普通人丰衣足食的愿望,不管是穿越历史,还是畅想未来,都不可能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查看答案

下列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初学写作,使用标点符号容易犯“一逗到底的毛病”,一段甚至通篇作文一个逗号用到底。

B.钱学森的孩子们都知道,离美国远远的地方——中国,有他们的祖父和外祖母在想念着他们。

C.她看上去只有三、四十岁,与她的实际年龄相去甚远,简直让人不敢相信。

D.高科技的发展将会导致艺术的沉沦?还是会迎来新时代的文艺复兴?

 

查看答案

(4分)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屋外,是皑皑的雪。我仍zhǎn转反侧,不能入眠。我在静谧的夜里,默默qí dǎo,愿我日日操劳的母亲夜夜hān然入梦,愿我日日奔忙的父亲时时身体康健。想着,想着,便沉溺在这份美好的愿景里了。

 

查看答案

请以“节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不少于50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3)书写工整规范。(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