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作文:(35分) 一个窗台上有一朵红花,这个屋子就有生气了;一棵树上开了一朵花,...

作文:(35分)

一个窗台上有一朵红花,这个屋子就有生气了;一棵树上开了一朵花,这棵树就成熟了;一个路旁绽放一朵花,这条路就有情趣了。一句关切的问候就是一朵花,一个亲切的微笑就是一朵花,一次碰撞后的忍让就是一朵花,一次跌倒后的搀扶就是一朵花,一次善意的批评就是一朵花……

生活中,你每天都有可能收到这样的“花”,也有可能送给人这样的“花”。请以《生活中的一朵花》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600字左右;(2)语言通顺,中心明确,抒发真情实感;(3)卷面整洁,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略    【解析】 试题分析:这则作文由提示语和题目两部分组成。提示语是启迪思维,打开思路的重要部分。我们在分析提示语时不难发现,“花”并不是自然界中的实物,而是赋予了象征意义的。它指生活中的“问候 微笑 忍让 帮助 批评”等给人带来的美好感受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品质等。这实际上是在让我们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我们身边的一切美好。 分析提示语之后,看题目,“一朵”字提示我们不能写多个而必须是一个。 这样审题之后,文章的内容就不难完成了。我们可以写学校生活中的、家庭生活中的、社区生活中的、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给我们带来美好感受和影响的事情。当然,本题写成记叙文尤佳。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不可缠绕的心灵 曹文轩(12分)

①我们的天性是自由的,但我们却会因为一些僵硬的知识的束缚而失去自由。

②十二岁那年春天,我在田野上发现了一株很瘦弱的小树苗,便将它挖回来栽在菜园里。它一天一天地长大了,两年后就蹿成一米多高。春天来临,它的树干是亮灿灿的紫铜色。它长得结实而漂亮。再过两年,它就能挂果——我想。然而,两年后,它并没有如我所期盼的那样。我的小桃树再也没有长高,而且还显出奄奄一息的样子。记得那时我很难过。

③后来我终于找到了原因:我的老祖母借它为瓜架,在它的跟下种了丝瓜,那些刁钻的丝瓜藤就沿着它的树干攀缘而上。若是直上也罢了,却是像锁链那样一道道地把树干箍扎起来,对它千缠百绕。我把它们全扯掉了。第二年,桃树又生机勃勃地成长起来。那年,春寒料峭,它开花了。夏天,桃子成熟了,十分可爱。

④如果我们也像这株桃树一样,被僵硬的知识的藤蔓所缠绕,我们就会失去创造力,失去生命的光彩,甚至会精神窒息。

⑤一位从事诗歌研究的朋友曾介绍过两首台湾小孩儿写的诗。诗的题目我都记不得了,诗句也已忘却,但大概意思还记得。一首诗说一群孩子去捉鱼,可是已没有什么鱼好捉了,他们自己就互相把对方作为鱼而玩起捉鱼的游戏来。在他们的欢笑声中,透出了一股悲哀。另一首诗说一个无拘无束的小孩儿光着脚丫在地板上跑起来,留下的脚印就像游动的鱼。妈妈来了,却用拖把将这些“鱼”一网打尽。这两首诗简直妙极了。我想,它们只能出自两颗未被僵硬的知识束缚的心灵。

1.选文写了几件事?请简要概括。(4分)

2.请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3.选文说:“我们的天性是自由的,但我们却会因为一些僵硬的知识的束缚而失去自由。”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2分)

4.请说说你对第②段画线句“我的小桃树再也没有长高,而且还显出奄奄一息的样子”中“奄奄一息”一词的理解。(4分)

 

查看答案

母爱大于爱母(14分)

黄永达

①如今的日子甜得流蜜,我和妻子合计一下,决定出国旅游一趟,辛辛苦苦几十年,也该风光风光了。可令我们犯愁的却是:娇小的“莉莉”。我们出国旅游十多天,没人照顾,请别误会。“莉莉”并非是我们的女儿,而是一只纯种的“松鼠狗”。它金黄色的绒毛,闪闪发亮,晚上还摇头摆尾地钻进我们的被窝里。此刻,妻子抱着小“莉莉”,抚摸着它的头说:“我们出国十多天,没人照顾它,准饿死。”小家伙好像也知道我们此刻正在做“重大决策”似的变得格外乖顺听话。

②妻子抱着“莉莉”走来走去,苦思冥想,突然惊喜地来到我的身旁,说:“有办法!”我一边听着一边点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③晚上,我们带上水果点心等东西,抱着小“莉莉”去探望母亲。母亲独自一人住在河对面,由于我们工作忙,离得也算远,而母亲又习惯独居一处,因而我们一般都是“逢年过节”,左拎一包,右提一盒,回家探望老人家,连邻居见了也赞誉有加,我则免不了有点飘然自喜:口碑不错!

④回到家里,母亲正在看电视节目,我把东西放下,便直截了当地向母亲说明来意:“我们打算出国旅游十来天,这只小家伙就有劳您来照顾了。”据说母亲小时候让狗咬过一次,从此以后就没养过狗。而这次为了出一趟国门,只好让老妈勉为其难了。母亲听了十分爽快地说:“行!这小东西就放在这里吧,保证一日三餐有肉吃!放心吧。”

⑤我们一边看电视,一边闲聊。老妈也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我们出外游时要注意安全,就好像小时候学校组织郊游的前夜一般,反复强调:药品、日常用具、御寒衣服都应带齐,尤其是必须把钱放好,放妥当!

⑥突然间,母亲不说话了,双眼直勾勾地盯着电视画面。原来此刻正播放电视专题“古稀老人,携母万里游”,讲的是哈尔滨的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头儿,骑着三轮车携带百岁老母亲,从北到南,游遍祖国的大好河山。母亲看着看着,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嘴角微微地颤动着。此刻,我看着电视,心里真不是滋味:古稀老人尚能携母走南闯北,看风景,而我们今天却为了图自个快乐,居然斗胆让母亲去照顾“宠物”。相比之下,我顿时感到无地自容,为人之子,亏你想得出来!

⑦母亲用手背擦了擦眼角,慢悠悠地站了起来,从衣柜的角落里掏出一只淡红色的小布袋,走到我面前,从袋子里拿出一千块钱,递给我说:这钱是你们平时给我的,我没花,你们把它带上,路上用!”

⑧此刻,我又能说什么呢?母亲这一千块钱,就像鞭子一般一下一下地抽着我。我有的只是自责。我用眼睛狠狠地瞪了妻子一下,只见妻子也羞愧地低下了头,抱起“莉莉”轻声地说:“我们走吧。”

⑨母亲说:“太晚了,把小东西放下,你们回去吧。”妻子并没有把小“莉莉”放下,而是内疚地说:“妈,不用了,我们再想法子安顿它。”母亲觉得有点迷惑不解,她一边说一边把钱“强行”塞进我的口袋里。

⑩我拉着母亲的手,说:“妈,这只狗我们另外设法安置。把你的身份证拿给我。”母亲从枕头底下拿出自己的身份证,问道:“你要身份证干嘛?”

?拿起母亲的身份证一看,粗心的我这才留意到妈今年已经75岁了,我心里一酸,嗓门有点哽涩:

?“妈,给你办护照,我们一起出国旅游!这钱我帮你保管,留着到了国外再花。”

?“一起?我?一个老太太?”

? 我坚定地点点头:“我们一起出国旅游!是我们三个人一起去!”这回轮到母亲半天也说不出话来了,喃喃自语:“出国?出国旅游?”眼角流露出光彩……

1.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

2.第②段中的“有办法”指的是什么办法?在这里为什么不直接把办法写出来?(3分)

3.第⑦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对表现人物有何作用?(4分)

4.文章多处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来揭示主题。请你列举两处,并说说其作用。(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问候题目(共13 分)

幼时记趣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划线的字。( 4 分)

① 项为之(      )         ② 怡然称快(           )

③ 凹者为(      )         ④ 数十(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 分)

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3.第三段中“                   ”最能表现作者观察时神情专注,“           

          ”概括出作者快乐的心情。(2 分)

4.课文记叙了哪三件趣事?你认为作者幼时是怎样获得物外之趣的?( 5 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题目。(4分)

春日 〔宋〕晃冲之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

阴阴①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②桃花。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注】①阴阴:草木阴阴。②趁:追逐。

1.这两首诗都是写春景,但它们所写时段有何不同?(2分)

2.两首诗的画线句子写得都很美,请你任选一个画线句子,具体描绘句子表现的图景,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2分)

 

查看答案

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完成第7题。(6分)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                情感。(1分)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中的 “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