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鲁迅的《社戏》一文节选.完成小题。(10分)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

阅读鲁迅的《社戏》一文节选.完成小题。(10分)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地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从人物欣赏的角度,说说你阅读了第①段划线句子后的发现。(3分)

2.品味划线词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4分)

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3.第2自然段中“两岸的豆麦……但我却还以为慢”属于景物描写,对于其作用,有4种不同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描写了丰收在望的景象,歌颂了农民的辛勤劳动。

B.描写了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C.写美丽景色用以衬托船航行得快,表现出农家孩子划船技术的高超。

D.写航行的速度及“我”在看戏前急切而愉快的心情,表现“我”对江南美景的热爱。

 

1.既写出了小伙伴的能干、开心,也表现了他们的善良、纯朴与协作精神。 2.忘记了自己的存在。表现了我沉浸在水乡美景中的愉悦、陶醉感受。 3.D      【解析】 1.试题分析:“架、换”等动词以及“说笑”等语言描写,表现了小伙伴的能干以及他们心情的愉快,最主要的是表现了他们的善良以及淳朴。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细菌与安全》一文,完成小题。(10分)

①我们都知道细菌无处不在,即使是我们认为洗得很“干净”的手上也充满了细菌。虽然多数细菌是无害的,但再多无害甚至有益的细菌,也改变不了有害细菌让我们寝食难安的事实。人们吃出问题的例子,只有一小部分跟细菌无关——比如河豚中毒或者对各种食物过敏,其他绝大多数都是细菌惹的祸。

②到目前为止,加热仍然是杀死细菌的最有效手段。一般来说,在121摄氏度下加热15分钟以上。即使没有把细菌全部杀死,剩下的也成不了气候。但是许多食物要是加热到这种程度,就没法吃了。通常的食品加工,只是把细菌的量减少到一定浓度,不会对人产生危害就行了。

③比如说牛奶,所谓巴氏灭菌的“鲜奶”是把牛奶加热到72度左右15秒。经过这样处理,细菌量会减少到初始量的十万分之一,虽然还有不少,但是在冰箱里放两三周,细菌量也不会长到对人有害的地步。如果是超高温灭菌,则把牛奶加热到135度以上,1秒钟就可以杀死几乎所有的细菌,即使是放在常温下也能保证几个月没有问题。当然,这都是指密封保存的情况。如果对着瓶嘴喝一口,这些处理几乎就算白做了,其中的细菌生长速度会大大增加。其他食物也是如此。

④无数食品科学家和工程师花了不计其数的工夫,想要找到比加热更好的杀死细菌的方式。然而到目前为止,最经济实惠、广泛使用的还是加热。中餐原料有很多不注意卫生的地方,但是中餐的安全问题却不严重,关键就在于中餐一般都是经过高温烹饪、现做现吃。西方的蔬菜多数是生吃的,所以从种植、运输、保存到分销的各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监控。否则,沙拉吃下去,就开始拉肚子了。

⑤对于个人来说,注意食品安全,良好的卫生习惯非常重要。厨房、冰箱都是藏污纳垢的地方,经常清洁(比如用酒精、醋等都有不错的效果),并且保持厨房通风干燥,有助于减少细菌。家里的食物,尽量减少存货,做饭做菜,尽量吃多少做多少。因为减价而囤积大量原料,或者做一次饭吃上一两周,都会为细菌繁殖提供广阔的天空。尤其是很多特价的蔬菜、肉、蛋、奶、水果,特价的原因就是积压了很长时间,再买回家保存,简直就是考验自己对细菌的抵抗力。

1.文中第②段加点的“到目前为止”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2.你认为细菌与安全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3分)

3.本文认为应该保持怎样的良好卫生习惯?(4分)

 

查看答案

阅读《郑板桥开仓济民》一文,完成小题。(14分)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文)。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①郑板桥开仓民(    )    ②曾范县令(    )

③值荒(    )        ④上有    (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或阻之

A.观正浓

B.故时有物外

C.是吾剑所从坠

D.至

3.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划两处)。(2分)

此 何 时 若 辗 转 申 报 民 岂 得 活 乎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刻舟求剑》)

5.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查看答案

阅读《枣核》选段和《祖国》,回答小题。(共15分)

(甲)枣核(节选)

萧乾

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经她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她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杨柳的时候,我那个小子才5岁。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姑娘在哈佛教书。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接着,她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说:“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那是我们家的北海。”

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卵石铺成的小径,穿过草坪,走到“北海”跟前。真是个细心人呢,她在上面还嵌了一所泥制的小凉亭,一座红庙,顶上还有尊白塔。朋友解释说,都是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的。

她告诉我,时常在月夜,她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乙)祖 国

陈惠英

我在赤道上渡过童年。儿时,常常听长辈惦念“唐山”。

“妈妈,‘唐山’是什么地方?”有一回,我问母亲。

母亲郑重其事地找来华语课本——从一片枫叶式的中国地图,我第一次认识了祖国的容颜。母亲说:“在异国,风是热的,心却凄凉!”

为了寻找那叶脉似的故土山川,我和母亲,告别了美丽的南洋。

我带给祖国的,仅仅是海外孤儿的一瓣心香;祖国给我的,却是作为主人应有的一切,包括尊严。

回到祖国,我一下子变得富有。我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每一片云霞.每一颗小草.每一朵浪花……还有无价的自由!

虽然,和许多祖国的同胞一样,我心的原野,也受过刀伤火创。我曾悲哀,但从没绝望;我历尽坎坷,但从未彷徨;我熟悉异邦的繁华,但并不向往……

因为,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的脊梁,便有着可靠的依傍;因为,伟大中华的民族之魂,像巨星,永远在我心头闪亮。

什么是海外赤子最大的依恋?

那就是“祖国”这个光辉的字眼!

为了这缕永恒的痴情,春往秋来,月月年年——

我像一尾春蚕,默默地倾吐柔丝,去描绣祖国五彩缤纷的河山。

我像一片绿叶,用我的青春,虔诚地布置祖国的春天。

我像一只杜鹃,为讴歌祖国美好的未来,甘心啼血而亡……

什么是我心中最大的骄傲?

那便是“祖国”这个神圣的字眼!

1.仔细阅读《枣核》选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所踏访的“后花园”的特点。(3分)

2.如何理解《祖国》第三段母亲说的话:“在异国,风是热的,心却凄凉!”(4分)

3.赏析《祖国》中划线句子。(4分)

我像一尾春蚕,默默地倾吐柔丝,去描绣祖国五彩缤纷的河山。

我像一片绿叶,用我的青春,虔诚地布置祖国的春天。

我像一只杜鹃,为讴歌祖国美好的未来,甘心啼血而亡……是什么?这有都说明了什么?(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16分)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人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晏子春秋》)

【乙】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者,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②之无室者,论而共秩焉。”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晏子春秋》)

注释:①逮:到。②鳏寡:老而无偶的男女。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4分)

(1)齐人也,盗 (        )     (2)齐人固盗乎    (        )

(3)水土也    (        )     (4)公之,喟然叹曰 (        )

2.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2分)

君 爱 老 而 恩 无 所 不 逮 治 国 之 本 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2)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

4.根据甲乙两文,你认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两小题。(6分)

晚春    韩愈

苹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①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3分)

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