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小题。 (一)绝 唱 ①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小题。

(一)绝 唱

①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却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我只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去。

②诚然,荷花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我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一切并非如此。

③诚然,荷花的红、荷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少女。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亭亭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人们总是不绝于口。我也曾经认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认为了。

④那是十多年前的十一月,我独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时,无意之间,却被蓦然呈现在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的倒影中间,是一池残荷——有的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看到这些景象,我顿时感到自己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世界。

⑤“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你从中可以发现一种美,那种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而是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充满自信和孤傲的凄美。

⑥它是满池桔梗残叶,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但它却表达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和圆明园留给人们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地的莲子,又会吐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呢!

⑦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风雨声中听残荷”吧!去听它的精神,去听它的力量!

1.本文表面上写的是“残荷”其实并不仅仅是“残荷”,这是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第②③段描写了“接天莲叶无穷碧”和“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情景有什么作用?(3分)

3.品味下面句子的妙用。(3分)

它粉粉的、淡淡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少女。

4.文章最后一段写道“去听它的精神,去听它的力量!”读完全文,你“听”到了残荷的什么精神和力量?(3分)

 

1.借物抒情(2分)抒发了作者对充满自信、坚强不屈精神的赞美之情。(2分) 2.先抑后扬、为下文赞美残荷做铺垫。(用夏荷的翠绿和荷花娇艳的美来衬托残荷的精神和力量。)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或运用叠词)1分,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夏日荷花艳丽、令人心醉神迷的情态。2分 4.充满自信、孤傲、无法摧毁、坚强不屈、顽强的生命力。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中说“本文表面上写的是‘残荷’,其实并不仅仅是‘残荷’”,写残荷,是为了表达对残荷的赞美,所以是借景抒情。从文章最后两段可以看出,作者赞美的是“但它却表达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和圆明园留给人们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综合性学习。(5分)

“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我不但浇灌禾苗,荡涤了灰尘,也浸润了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多情的心。所以我的身影一再出现在各类文学作品中。虽然这些作品的情调不同,但作家们都一致地把我看做是烘托气氛、抒发情感的得力助手。请你从学过的课文(当然包括诗歌)中找出一句写“雨”句子,并简要赏析。

1.句子:                         。(2分)

2.分析(提示:从烘托气氛、抒发情感等角度,50字左右)

                              。(3分)

 

查看答案

默写或按要求填空。(每小题2分,共10分)

1.足蒸暑土气,           。    (《观刈麦》)

2.浊酒一杯家万里,           。 (《渔家傲》)

3.           ,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 密州出猎》)

4.           ,五十弦翻塞外声。 (《破阵子》)

5.《岳阳楼记》中表明作者范仲淹远大政治理想的句子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陈涉世家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1.选出对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为佣耕(若:假若)

B.第令毋斩(藉:即使)

C.至陈(比:等到)

D.今闻无罪(或:有的人)

2.选出下列句子中的“而”与“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

A.夺杀尉

B.民殷国富不知存恤

C.佣者笑应曰

D.收攻蕲

3.选出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A.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用土)筑成高台并在台上宣誓,用(被杀死的两个)军官的头

祭天

B.天下苦秦久矣:天下老百姓苦于秦王朝的压迫统治很久了

C.等死,死国可乎:等着死亡,不如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D.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4.选出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明了陈胜看不起一起耕田的同伴,自己立志要出人头地。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首次对不平等的阶级地位质疑,加以否定。

C.在“亡(逃跑)”与“举大计”同样是死的情况下,陈胜做了“举大计”的抉择,表现了他斗争的决心和政治远见。

D.司马迁把陈胜列入“世家”,充分肯定了陈胜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领袖的历史地位。

5.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注重对话、心理描写是本文的特色之一,作者既能根据人物不同身份和处境写出对话的语气,又能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

B.“天下苦秦久矣”一句中的“苦”“久”二字,抓住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点明了起义的必然性。

C.本文选自《史记》,这是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光。

D.文章着眼于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政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但他急功近利。

 

查看答案

选出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

①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②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③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⑤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生命分别择选。

A.②⑤④①③

B.④①⑤③②

C.①④⑤②③

D.③②⑤④①

 

查看答案

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A.全班同学和团员在课堂上都能积极发言。

B.通过这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我们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C.上了初三之后,他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D.有没有健全的体魄,是能够成为接班人的前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