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综合性学习(8分) 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于10月11日揭晓,中国作家莫言获奖...

综合性学习(8分)

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于10月11日揭晓,中国作家莫言获奖,成为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这一事件令无数中国人不胜激动,诺贝尔奖也一下子将国人的眼球吸引了过来。

某校初三学生收集了以下材料,请根据相关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

1901年到2012年各国诺贝尔奖得主统计表

国家

得主总量

自然科学三项奖

其他奖项

2012年得主

美国

331

235

94

5

英国

114

76

38

1

德国

102

68

34

0

法国

64

31

33

1

俄罗斯

27

13

14

0

中国

1

0

1

1

【注】诺贝尔奖共设立和平奖、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经济学奖6个奖项。

1.分析以上表格,概括出中国在获得诺贝尔奖方面的现状。(3分)

【材料二】

美国物理研究所的菲利普·谢韦说:“美国人获得诺贝尔奖最多,难道是因为美国人更优秀吗?大概不是。总的来说,这是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使然。”美国通过国家和私人资金来源向基础研究投入了数十乃至上百亿美元的经费。国家科学基金会主任丽塔·科尔韦尔表示该基金会在多名得主获奖之前向他们提供了资助,而贝尔实验室这样一些由公司资助的项目,也将无数美元用于研究上。

【材料三】

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认为:近十年来,我国科研实力大大提高,提高到只要国外有人提出新的信息,我们很快就可以跟上而且能出很有水平的文章。紧跟没问题,也可以超越,但要做到领先的原创,我们还有一定距离。应该更多地鼓励对科研原创性有追求的年轻人。如果有更多这样的年轻人,诺贝尔奖早晚要到来。

【材料四】

著名新闻评论员白岩松说:“当中国的文学家、科学家开始做很多‘无用’的事时,就离诺贝尔奖不远了。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在做‘有用’的事,跟钱权相关的。”

2.诺贝尔奖被视为各领域的最高奖项,对获得更多诺贝尔奖我们有着极大的期待。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为我国培养诺贝尔奖得主提出三条建议。(3分)

建议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议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议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一事和未来中国诺贝尔奖方面的发展,人们热切关注。有人写了一个上联,请你根据以上材料对出下联。(2分)

上联:莫言得奖填补空白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要点:①2012年,中国第一次有人获得诺贝尔奖(或“1901-2012年间中国只获得了一次诺贝尔奖”);②与欧美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差距巨大);③而且在自然科学方面,中国诺贝尔奖数量尚为空白。 评分标准:每个要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得分;第2个要点没有“较大(或巨大)”等表示程度的词语不得分。 2.建议一:国家增加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研究。) 建议二:大力鼓励原创作品。(鼓励创新。) 建议三:做事情减少功利的目的。(专心研究,去功利化。) 评分标准:每个建议1分,意思对即可。 3.政府投入鼓励创新。(或“后人努力续写辉煌”。) 评分标准:句式表达1分,内容符合材料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从表中观察, 2012年,中国第一次有人获得诺贝尔奖(或“1901-2012年间中国只获得了一次诺贝尔奖”);与欧美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自然科学方面,中国诺贝尔奖数量尚为空白。 考点:这是综合性学习考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名著导读(3分)

《战国策》是一部____________体史书,记录了战国时期义勇志士的人生风采,塑造人物形象鲜明生动。《____________》一文中,来自____________国的使者立场坚定、有胆有识,以布衣之怒回击秦王所谓天子之怒,粉碎了秦王吞并其国的阴谋。

 

查看答案

默写(5分,每空有错别字即不得分)

1.____________,衡阳雁去无留意。

2.____________,载不动许多愁。

3.了却君王天下事, ____________。

4.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陈涉世家》——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B.《敬业与乐业》——梁启超——近代学者

C.《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雨果——法国作家

D.《江城子 密州出猎》——苏轼——北宋婉约词派代表

 

查看答案

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①辛弃疾的词何以以豪放著称?②它不是用墨写就的,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③辛弃疾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④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⑤有人说他的豪放继承了苏东坡。⑥但苏东坡正当盛世,其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而辛弃疾呢,胡尘飞、金戈鸣壮就了其词威,民族仇、复国志炼就了其词魂。⑦辛词的豪放,是政治之风鼓荡下的飞翔,是政治之风鼓荡下的燃烧,是政治之风鼓荡下的炸响!

A.文段①②句运用设问手法,对辛弃疾词以豪放著称的原因发问,并自问自答,有助于启发读者的思考,引发共鸣。

B.文段④句“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运用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辛弃疾政治命运的跌宕起伏及其倍受煎熬的境况。

C.文段⑥句中“胡尘飞、金戈鸣壮就了其词威,民族仇、复国志炼就了其词魂”,运用对偶,集中表现了辛词的内容和精神,体现了辛词有别于苏词的豪放。

D.文段⑦句运用排比,语势强烈,意在突出辛弃疾的得意与自满,也突出政治经历对辛弃疾创作的重大影响。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中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创作者要有天马行空的狂气和雄风,_______在创作思想上,______在艺术风格上,_______必须很有点邪劲儿。

A.要么   要么  都

B.不仅   也   那么

C.无论   还是  都

D.与其   不如  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