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6分) 姥姥的端午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6分)

姥姥的端午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更多地呆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1.第②节在全文中起了哪些作用?请作出具体分析。(4分)

                                                                          

2.第④节和第⑤节画线的内容分别表现了姥姥什么样的感情?(4分)

                                                                          

                                                                           

                                                                           

3.文章的第⑨小节用了整整一段的篇幅写"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这对刻画姥姥的形象有什么作用?(4分)

                                                                                

4.这篇散文回忆姥姥,姥姥应该有很多事情可写,但只选取了过端午、包粽子一件事来写,请探究作者这样选材的好处。(4分)

                                                                         

                                                                            

 

1.写姥姥的絮语,轻轻的动作,传神地概括了姥姥对儿孙辈呵护有加的高贵品质。引发下文对姥姥一生种种深情美好的回忆。 2.第④节画线内容中表现了姥姥的慈爱、善良、满足的情感。第⑤节画线内容中表现了姥姥对城市生活的不习惯;对乡间农家生活的怀念。 3.再现姥姥年青时的美丽形象。形象地表明了姥姥的美好品质在我们心里难忘,代代相传。 4.通过不同时期过端午、包粽子的事情,形象地展示了姥姥勤劳的一生,刻画出姥姥的可敬形象,中心更加突出。使姥姥这个人物更具有鲜明的个性,姥姥的勤劳、善良、智慧、慈爱,全都融合在端午这个特殊的节日氛围里,化为清清的粽香,萦绕在儿孙的记忆里。 【解析】 1.试题分析:文章第2小节通过对姥姥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对儿孙们的关爱之情,并且引出下文对姥姥一生美好的回忆的描写。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段落的作用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4分)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周国平)

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惟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我不能想像,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做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做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什么。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活的样子。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这是一种情况。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任的关系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做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所以,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之所在,因而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了。我还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                     (2分)

2.这个世界上不知道如何对自己人生负责的人有哪几种表现形式?(4分)

                                                                             

                                                                             

3.选文第一段画横线的部分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论证方法:                

作用:                                                                        

4.选文第三段“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一句中,加点的词语“内在的平静和充实”指什么?这对你有什么启示?(4分)

“内在的平静和充实”指:                                                             

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18分)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意思。(4分)

(1)或异二者之(           )     (2)吾谁与(           )

(3)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 (4)至有忘其长吏者(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

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

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

且向花间留晚照。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这两首词都写春天景物,但时段不同,宋祁写的是      时的景物,晏殊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时的景物。这两首词中,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4分)

                                                                             

2.评注是—种常用的读书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对诗词的语言、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点评。请对画横线的语言进行品味赏析                                       

                                                                        (2分) (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万钟于我何                    (2)是亦不可以                   

(3)然则何时而乐耶                    (4)斯人,吾谁与归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译文: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译文:                                                     

3.【甲】段中的“本心”是指                     ,【乙】段中的“古仁人之心”的具体体现是                               ;【甲】【乙】两段都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6分)

4.【甲】段中孟子的思想和【乙】段中范仲淹的思想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身体力行,涌现出许多可歌泣的事迹。请简述一例。(4分)(不超过5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二)世界读书日,中国的寂寞呼唤(17分)

①没有任何意外,翻了许多报纸和逛了几个知名网站,除了少数几个媒体,传媒世界似乎根本就不知道4月23日是什么日子。我也是迟至去年,才从热心于推动中小学阅读的朋友那里记住了4月23日。12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议将这一天定为“世界读书日”。我们引进了许多节日,但这个节日却备受冷遇。有调查表明,我国知道这个节日的人仅有6%。

②知不知道“世界读书日”并不重要。在没有这个节日之前,全世界的书虫说不定比今天还多。重要的是,对于我们这个正快速前进的民族来说,社会上有多少人真诚地热爱书籍,有多少人始终保持求知的热望,有多少人身上熏染了书香?

③不幸的是,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数据:40%的家庭藏书量不到20本,18~19岁年龄段的人群有45.9%居然“不习惯”读书。

④我以为这些依然还是比较乐观的数据。在我所见过的家庭里,可以有高清晰度的电视、高档的家具,但很可能看不到书架,找不见书影。而一些农村,除了中小学课本,绝大多数家庭没有收藏任何书籍——那里是书的荒漠。

⑤此外,我们还把阅读极力功利化了。“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几乎尽人皆知。从上幼儿园的那一天起,孩子就被告知:读书是为了找到一个好工作,为了出人头地,为了挣得一个好的前程。几乎没有家长、老师会说:读书也可以只是为了心灵的快乐,只是为了寻求生活的意义。于是读书的功用就被窄化为追求“黄金屋”、“颜如玉”,一旦目标达到,就弃书籍如敝屣。

⑥书香酿造文明。西方哲人说:“我爱我师,但更爱真理。”其为真理而求知的态度令人敬畏。孔子也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孜孜不倦地求知并用知识改变实践,本身就是幸福。文明之所以不坠并发扬光大,正是因为有一代又一代的读书分子前赴后继。遗憾的是,每当检讨我们悠久的历史,一些人就只看到专制或者是称霸世界的经济规模、四大发明,而不注意古代士人对于民族精神血脉接续的关键作用;探寻别国崛起的根源,就只对政治、经济的因素兴奋莫名,对于精神层面的东西视而不见。

⑦我们要造就新的文明,就再不能忽略心灵、精神,就再不能仅仅崇奉“仓廪实而知礼节”的逻辑。

⑧我们要造就新的文明,就必然需要“熏”出新一代的读书分子,更准确地说,是需要培育出新的一代文化心灵:他们将给予书籍必要的敬意,他们对知识和生活怀有同样的热情,他们经常与历史、现实中最优秀的心灵对话,他们将浇灌出我们时代伟大的书业——有伟大的书业,才有伟大的时代。

⑨4月23日,或许需要这样寂寞的呼唤。

1.文章主要采用了                 和                 的论证方法,阐明了    

                                                              观点。(4分)

2.作者指出我国在读书方面存在两个严重问题:

一是                                                                

二是                                                               。(4分)

3.阅读第⑤⑥两段,说说作者认为读书的意义是什么。(4分)

4.根据提供的资料,回答问题。(5分)

    资料链接:孩子是最应读书的,但现在孩子的阅读兴趣普遍存在问题,由动画片改编的“电视书”最受孩子追捧。此外,如漫画、鬼怪类书籍等,在孩子们中间也很有市场。一位致力于儿童阅读推广的作家感叹道:现在的学生只有时间去看“作文辅导”、“习题解答”,或者只看那些轻松浅薄的读物,根本没有时间去阅读那些对他们的心灵有着养育作用的经典名著。  (节选自《半月谈》)                                                   

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上述资料反映了什么问题。请为学生阅读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