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语段分析 这位善良的老大臣来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看见他们正在空织布机上忙碌地工...

语段分析

这位善良的老大臣来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看见他们正在空织布机上忙碌地工作着。

  “愿上帝可怜我吧!”老大臣想。①[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但是他没敢把这句话说出口来。

  那两个骗子请他走近一点,同时指着那两架空织布机问他花纹是不是很美丽,色彩是不是很漂亮。②[可怜的老大臣的眼睛越睁越大],可是他仍然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的确没有什么东西可看。

  “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嗳,您一点意见也没有吗?”一个正在织布的骗子说。

  “哎呀,美极了!真是美妙极了!”③[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嗯,我们听了非常高兴。”两个骗子齐声说。于是他们就把色彩和稀有的花纹描述了一番,还加上了些名词。老大臣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去的时候,可以照样背出来。事实上他也这样做了。

1.这段文字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描写了老大臣“看布”

的经过,

由此可看出老大臣是一个

2.这段文字中有三处写老大臣的眼睛,都分别表现出他不同的内心活动,请结合课文,做简要分析。 (注意人物形象的刻画)

3.老大臣看布料过程心理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A.感慨害怕怀疑坚定

B.悲叹害怕坚定犹豫

C.悲叹害怕犹豫坚定

D.高兴怀疑否定坚定

4.“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中的“这一点”指的是什么?

5.老大臣说假话的主要原因是

A.骗子的骗术天衣无缝。

B.老大臣怕别人说自己不称职和愚蠢。

C.老大臣既虚伪又愚蠢。

D.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

6.文段详写老大臣看新装而略写其呈报皇上,原因是

A.为了突出表现老大臣的虚伪。

B.为了讽刺老大臣的“称职”。

C.看新装能推动情节发展。

D.呈报皇上不能推动情节发展。

 

1.语言 动作 心理活动 虚伪愚蠢、见风使舵、老谋深算 2.第一次写老大臣“眼睛睁得特别大”,是说他吃惊的样子;第二次“眼睛越睁越大”,是说他在竭力想看见布料;第三次写“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是说他装着真看见的样子。 3.C 4.老大臣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的确没有东西。 5.D 6.A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人物描写的方法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分析其作用时 ,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去分析。“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哎呀,美极了!真是美妙极了!”“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这些语言描写说明老大臣口是心非、见风使舵、老谋深算;“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 老大臣的眼睛越睁越大”“ 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这些动作描写说老大臣虚伪愚蠢,明明看不到,还装模作样;“‘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这些心理活动描写突出老大臣虚伪愚蠢、老谋深算,他生怕别人说他愚蠢、不称职而不敢承认自己看不到布料。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选段中三次描写老大臣的眼睛,属于细节描写,因为骗子曾说“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作为跟随皇帝多年,皇帝倚重的老大臣,当他看不到布料时,惊得“眼睛睁得特别大”;由于骗子的诱导,老大臣以为那布料就在眼前,别人能看到,自己看不到,所以他“眼睛越睁越大”想竭力看见布料;由于布料奇怪的特性,所以老大臣的虚伪就突显出来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一个虚伪愚蠢的老大臣形象就跃然于纸上。 3.本题考查学生揣摩老大臣看布料过程心理变化的能力。当老大臣开始进入织布房看不到布料时发出悲叹:“愿上帝可怜我吧!”;当骗子诱导他,问他“花纹是不是很美丽,色彩是不是很漂亮”时,老大臣害怕起来:“我的老天爷!”“难道我是愚蠢的吗?”;当他想到布料奇怪的特性时:“从来……决不能……不成!……决不能……”此时他变得坚定起来。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境意的理解能力。理解语境意要根据上下语句之间的逻辑顺序,瞻前顾后,寻找答案要点。“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这一句是老大臣仍然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的确没有什么东西可看的情形下产生的心理活动。所以“这一点”所指代的内容可从“可是他仍然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的确没有什么东西可看。”概括出来。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由于布料奇怪的特性导致老大臣说假话,其目的按时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详略得当的理解能力。文章的详和略取决于文章的中心,选段主要为了突出写老大臣的虚伪愚蠢,而不是为了突出皇帝什么,所以文段详写老大臣看新装而略写其呈报皇上。写老大臣的虚伪也从侧面讽刺了皇帝的愚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段阅读

  许多年前,有一位皇帝,为了要穿得漂亮,他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显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1.给这一段分层,并写出每一层的意思。

2.本段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皇帝的什么性格特点?

3.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下面几句话应依次填入的一项词语是

1.这两个骗子说,他们能织出人类所能想到的最__________的布。 (要根据语

境选择恰当的词)

2.“这布是__________的!精致的!”大臣们都附和着。

3.这样,皇帝就在那个__________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

A.美丽 富丽 华丽

B.美丽 华丽 富丽

C.华丽 美丽 富丽

D.华丽 富丽 美丽

 

查看答案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过昨夜一场大雨,使空气清新多了。

B.各种读书声汇成一支动听的歌声。

C.在党的阳光雨露照耀下,孩子们在茁壮地成长。

D.到晚饭的时候,外祖母也终于觉察了。

 

查看答案

常识填空。

《繁星》作者________,现代________家、________家。他所创作的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激流三部曲》。

 

查看答案

阅读分析

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1.请仔细阅读这一节,用简洁的话概括这段的内容。

2.请分析这段话在语言上             有什么特色。

3.这段本是写龙舟竞赛的,但为什么又要写“两岸人呐喊助威”的情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