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语段阅读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

语段阅读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凸者为邱,凹者为,神游其中,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给语段中划线字注音。

砾(   )  壑(   )  怡(   )  庞(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使与台齐:         观之正浓:        盖一癞蛤蟆:         鞭数十:

3.将语段中出自想象的语句用横线划出。

4.作者用“定”、“细”二字分别修饰“目”、“视”,强调了____________ 。

5.第2段中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现多用来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lì  hè  yí  páng   2.一样高 程度深 原来 鞭打 3. “以丛为林,……凹者为壑” “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4.观察的仔细 5.庞然大物 癞蛤蟆 外表强大而实际很脆弱的东西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生字的认读能力。给生字注音时要注意不能因形似字而误读:“砾”不能误读成“shuò(烁)”;“怡”不能误读成“tái(抬)”;“庞”不能误读成“chǒng(宠)”。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在理解词语意思的时候,除了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省略句和一些字的特殊用法,比如:使与台齐:就是使(之)与台齐,宾语“之”代身子,省略。齐,这里是一样高的意思;之:代二虫斗,浓:程度深,这里是兴趣浓厚的意思;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鞭”名词作状语,用鞭子打.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分析能力。“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即由甲事物到更多的加工、升级的思考。选段第一节中“怡然自得”的原因和第二节中蛤蟆来时的情形都是作者特发奇想的语句。 4.本题考查学生品析文章语言的能力。做题时可结合原文第一小节中的语句: “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来理解。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学生平时要注意成语的积累和记忆。选文第二小节主要写:观看蛤蟆吃虫和鞭打蛤蟆的情景。描写蛤蟆扑来的情状,用“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形容来势猛,力气大,绘声绘色,活灵活现。这里视小为大,大词小用,着力表现幼时所见蛤蟆捕捉小虫的情状,这里运用了成语“庞然大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填空:

1.《幼时记趣》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字_____,____代作家。

2.本文围读“________”这一中心生动地描述了儿童时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查看答案

翻译句子

1.神游其中,怡然自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解释下列词语:

明察秋毫    项为之强      常蹲其身      凹者为壑

 

查看答案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选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1.“似有物制之”一句中的“物”就是__________,“之”指代_________。

2.找出文中有“看”这一意思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用横线划出直接描写螳螂的句子。

4.概括故事内容,把它作为本文的标题:《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语段分析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目,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子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及词语。

明:_______     秋毫:_______    私拟:_______    项为之强: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细节表现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

3.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把蚊群“冲烟飞鸣”想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填8个字)

4.作者用词很生动,一个“_______”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景;一个“_________”字使人仿佛听到鹤翔云端高亢的鸣叫。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幼时记趣》选自《_________》,作者是______代作家__________。“记趣”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读了文章后,你能说出作者幼时的乐趣来自何处吗?(不超过10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