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①我曾在一个年迈的富人家做过钟点,恭恭敬敬地,每天除了搞卫生还有半个钟头的“陪读”任务。一天,我把花瓶与笔筒的位置弄反了,他大发雷霆,骂我是笨蛋……
②,等到他要我读一段故事给他听时,我想起了一个台湾朋友讲过的来自南太平洋的见闻——所罗门岛上的一些土著,如果树木长得过大,连斧头都砍不了时,他们会对着树木集体叫喊,直到树木倒下为止……喊叫扼杀了树的精灵。
③刀棍、石头会打断我们的骨头;尖酸、粗鲁的言语,会刺伤我们的心。 ④年迈富有但性格怪僻的老人听完我的故事,不说话了。当我把咖啡送了面前,准备为他加块糖时,他第一次慈祥地抬起头,说:“不,你已为我加了糖!”
⑤由此,我想起另外一幕:一个幼儿园的老师恨透了一个顽皮捣蛋的男孩,她问全班小朋友:“他像不像一头笨猪?”天真无邪的孩子们稚声稚气地齐声回答说:“像!”
⑥我想,那个顽皮的小朋友,肯定会一辈子记住这一句恶毒的话,而这也意味着,他心灵所受的伤害,可能伴他一生。
⑦舌头是柔软的,但也是刃血的刀,稍有不慎,就会伤人。
1.解释文中的词语。(8分)
土著( ) 扼杀 ( )
怪僻( ) 天真无邪( )
2.第①段中“我”挨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原因暗示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里刻画出“年迈的富人”有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征。(6分)
3.第③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重在表达_________________之意。(4分)
4.第④段写老人的性格由_________变为_________。之所以产生这一变化,是因为_____ (4分)
5.第④段中老人说:“不,你已为我加了糖!”“糖”到底指什么?(2分)
6.第⑦段“舌头是柔软的,但也是刃血的刀;稍有不慎,就会伤人”,其中“舌
头”一词的含义是:___________;这个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修辞手法,形象地告
诉我们说话交流时一定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7.说话是一门艺术,会说话是一种修养,请写出一个能证明这一观点的事例来。
(2分)
8.请你从知识的积累中找出一句有关“说话”话题的名言来:(3分)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一段话,句序最恰当的是( )(4分)
他面前是一片壮丽宁静、碧蓝无边的海面。 , , , ,群山在晨雾中隐现着……
①现出一片片火焰 ②涟波反映着融化的太阳 ③海和淡蓝色的云天相连
④在眼光所能看到的远处
|
A.①②③④ |
B.④②①③ |
C.③②①④ |
D.④③②① |
选出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分析不正确的是( )(4分)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A.首句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
|
B.第二句一个“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了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
|
C.最后两句写出了与友人的重逢,由以前的“未有期”到现在的“共剪西窗烛”,在相聚的欢乐里夹杂着回忆的愁苦,使这愁苦成了重聚的话题。 |
|
D.这首诗通过归期的询问和回答,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
下列句子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
A.何不/试之/以足 |
B.故/时有物外/之趣 |
|
C.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D.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4分)
|
A.浮想联翩 窃窃私语 毫不犹豫 和睦相处 |
|
B.恣态万千 津津有味 昂首挺立 德高望重 |
|
C.更胜一筹 专心至志 一叶孤舟 惊心动魄 |
|
D.海枯石烂 慧心未泯 弱肉强食 可望而不可既 |
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夏 感
梁 衡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拥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 )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 )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 )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一组词语,恰当的是( )
|
A.垂直 顶着 悄然生长 |
B.长着 结着 默默前行 |
|
C.挑着 举着 匍匐前进 |
D.舞着 摇着 欢乐行进 |
2.第一段划线的句子用了比喻:本句的本体是 作者用此比喻的意图是
3.最后一段写到“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段写到夏季“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结尾处又“想大声赞美……黄金的夏季”两者是否矛盾?请简述理由。
5.通观全文,选出不属于作者所体会到的“夏感”的两项:
|
A.“充满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
|
B.“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 |
|
C.“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 |
|
D.“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天地间升腾。” |
E、“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