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①我曾在一个年迈的富人家做过钟点,恭恭敬敬地,每天除了...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①我曾在一个年迈的富人家做过钟点,恭恭敬敬地,每天除了搞卫生还有半个钟头的“陪读”任务。一天,我把花瓶与笔筒的位置弄反了,他大发雷霆,骂我是笨蛋……

②,等到他要我读一段故事给他听时,我想起了一个台湾朋友讲过的来自南太平洋的见闻——所罗门岛上的一些土著,如果树木长得过大,连斧头都砍不了时,他们会对着树木集体叫喊,直到树木倒下为止……喊叫扼杀了树的精灵。  

③刀棍、石头会打断我们的骨头;尖酸、粗鲁的言语,会刺伤我们的心。   ④年迈富有但性格怪僻的老人听完我的故事,不说话了。当我把咖啡送了面前,准备为他加块糖时,他第一次慈祥地抬起头,说:“不,你已为我加了糖!”

⑤由此,我想起另外一幕:一个幼儿园的老师恨透了一个顽皮捣蛋的男孩,她问全班小朋友:“他像不像一头笨猪?”天真无邪的孩子们稚声稚气地齐声回答说:“像!”

⑥我想,那个顽皮的小朋友,肯定会一辈子记住这一句恶毒的话,而这也意味着,他心灵所受的伤害,可能伴他一生。

⑦舌头是柔软的,但也是刃血的刀,稍有不慎,就会伤人。

1.解释文中的词语。(8分)

土著(                )          扼杀   (               )

怪僻(                )          天真无邪(                )

2.第①段中“我”挨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原因暗示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里刻画出“年迈的富人”有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征。(6分)

3.第③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重在表达_________________之意。(4分)

4.第④段写老人的性格由_________变为_________。之所以产生这一变化,是因为_____                      (4分) 

5.第④段中老人说:“不,你已为我加了糖!”“糖”到底指什么?(2分)

6.第⑦段“舌头是柔软的,但也是刃血的刀;稍有不慎,就会伤人”,其中“舌

头”一词的含义是:___________;这个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修辞手法,形象地告

诉我们说话交流时一定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7.说话是一门艺术,会说话是一种修养,请写出一个能证明这一观点的事例来。

(2分)

8.请你从知识的积累中找出一句有关“说话”话题的名言来:(3分)

 

1.世代居住本地的人;用力掐住,使之死亡;古怪;心地单纯,性情直率,没有做作和虚伪。 2.我把花瓶与笔筒的位置弄反了; 我忍着近10分钟的恶骂;急躁、粗暴、恶劣  3.比喻、对比;“尖酸、粗鲁的言语”给人造成的伤害更深更严重  4.怪僻; 慈祥; 因为“我”给老人讲述了“喊叫扼杀树的精灵”的故事让他明白语言不当对他人会造成严重的伤害。 5.“我”的宽容和谅解以及“故事”中蕴涵的教育人的道理。 6.指说出来的话;借代、比喻;文明礼貌。 7.例如:服务员看见年近七旬的老年顾客因为不小心而吃饭的筷子掉落在地时,连声说:“筷落,快乐,快乐。”博得了众人的赞赏。这就是“讨口彩”的民间说法。 8.比如:言为心声;语言是人与人交往的一座桥,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一堵墙。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意思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联系上下文句子的逻辑关系去分析、归纳。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人物性格特征的理解分析能力。“我”挨骂的原因可从文中第一小节第二句话中找到,“这一原因暗示”什么,可从下文第二节中找到,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从“年迈的富人”的言行中概括出来。“我把花瓶与笔筒的位置弄反了,他大发雷霆,骂我是笨蛋……”他骂我近十分钟“我忍着近10分钟的恶骂”。一件小事竟如此大动肝火,说明他急躁、粗暴、恶劣 的性格。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第③段把“刀棍、石头”与“尖酸、粗鲁”对我构成 的不同伤害形成对比,把“尖酸、粗鲁”的言语比作尖刀,刺伤我们的心。作者运用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其目的是为了表达“尖酸、粗鲁”的言语比“刀棍、石头” 给人造成的伤害更深更严重。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由文章内容可知“年迈的富人”的性格前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点可从他前后对我不同态度上可以看出来。之所以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可从我给他讲得故事内容,及他听后的反应上去归纳。 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语境意的能力。面对“年迈的富人“近10分钟的恶骂”,我忍着,“之所以忍着,是因为我同情他除了骂人的舌头外,已别无利器”说明“我”的宽容和谅解,“我”为富人讲的故事则说明尖酸、粗鲁的言语比“刀棍、石头”给人造成的伤害更深更严重,从而说明一个人对别人不能随意辱骂。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语境意的能力。理解语境意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内容去理解,此处作者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用“舌头”代指“说的话”; “舌头是柔软的,但也是刃血的刀;稍有不慎,就会伤人”此处运用借代和比喻(把“舌头”比作“刃血的刀”)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人与人交往一定要用礼貌语言。 7.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写出来的事例只要能叙述清楚,语言流畅,结构完整,中心内容能体现“说话是一门艺术,会说话是一种修养。”就行。 8.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名言的积累和记忆能力。根据提示语,学生写出来的话一定要与“说话”有关,而且是名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一段话,句序最恰当的是(     )(4分)

他面前是一片壮丽宁静、碧蓝无边的海面。          ,         ,群山在晨雾中隐现着……

①现出一片片火焰   ②涟波反映着融化的太阳   ③海和淡蓝色的云天相连 

④在眼光所能看到的远处

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③②①④

D.④③②①

 

查看答案

选出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分析不正确的是(     )(4分)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A.首句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B.第二句一个“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了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C.最后两句写出了与友人的重逢,由以前的“未有期”到现在的“共剪西窗烛”,在相聚的欢乐里夹杂着回忆的愁苦,使这愁苦成了重聚的话题。

D.这首诗通过归期的询问和回答,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何不/试之/以足

B.故/时有物外/之趣

C.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D.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4分)

A.浮想联翩 窃窃私语 毫不犹豫 和睦相处

B.恣态万千 津津有味 昂首挺立 德高望重

C.更胜一筹 专心至志 一叶孤舟 惊心动魄

D.海枯石烂 慧心未泯 弱肉强食 可望而不可既

 

查看答案

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夏  感

梁 衡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拥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     )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     )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      )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一组词语,恰当的是(  )

A.垂直 顶着 悄然生长

B.长着 结着 默默前行

C.挑着 举着 匍匐前进

D.舞着 摇着 欢乐行进

2.第一段划线的句子用了比喻:本句的本体是                                                        作者用此比喻的意图是                                                    

3.最后一段写到“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段写到夏季“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结尾处又“想大声赞美……黄金的夏季”两者是否矛盾?请简述理由。

5.通观全文,选出不属于作者所体会到的“夏感”的两项:

A.“充满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B.“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

C.“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

D.“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天地间升腾。”

E、“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