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解释词语含义。

①略无       ②嶂       ③蔽       ④曦       

2.本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3.“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

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1.①毫无 ②峭壁 ③遮蔽 ④日光,这里指太阳 2.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3.重岩叠嶂,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视所得;而隐天蔽日,以天和日衬其高,是仰视所见。 4.以特定条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综合表现三峡的特点。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意思的能力。理解意思时,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比如:2句中“嶂”就是“致力像屏障一样的山峰”的意思,不能简单理解为“屏障”的意思。。还有许多文言字词的意思就要根据具体的语境以及自己平时的积累来解释了,比如:略无、蔽、曦。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可以分析出“三峡”具有“山绵长”的特点;“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可以分析出“三峡”具有“高耸”的特点;“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分析出“三峡”具有“中间狭窄”的特点。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写景角度的能力。写景的方法很多,可采用“俯视、平视、仰视”,也可以采用“各种感官”,还可以运用“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手法”。“重岩叠嶂”就是从“俯视”这一角度来写景的,“隐天蔽日”就是从“仰视”这一角度来写景的。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写法的能力。“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句主要是从侧面表现“两山之间狭窄”的特点,主要采用的方法是“侧面烘托”的方法。所以,写景的时候,除了直接对景物进行描写,还可以采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非亭午夜分          古义:       ,今义:       

王命急宣            古义:       ,今义: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古义:       ,今义:       

 

查看答案

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清荣峻茂,多趣味(          )两岸连山,略无处(            )巘多生怪柏(     )(     )至于夏水襄陵,沿阻绝(          )(          )虽乘御风,不以也(         )(          )猿鸣声泪沾裳(           )空谷传响,哀转久(          )三峡七百里中(           )

 

查看答案

《三峡》一文中总写三峡地貌的句子是:           

 

查看答案

给下列字注音。

阙(    )   湍(    )   涧(    )   曦(    )

巘(   )   啸(    )   溯(    )   漱(    )

嶂(   )    襄(    )   奔(    )   属(  )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语段并回答问题:

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满满的。小姑娘把水倒在手掌里一点,小狗把它都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小姑娘把水罐带回家,交给了母亲。母亲说:“我反正就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又把水罐递给了小姑娘。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从银的变成了金的。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凑上水罐去喝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走进来一个过路人,要讨水喝。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过路人。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而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

1.概括地说说上述语段中发生的几件神奇之事。(10分)

2.体会“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过路人”句中加点词语,并说作者表达的意思。(4分)

3.读过全文后,你能说说小姑娘是个怎样的人吗?(4分)

4.你是如何理解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