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曹刿和鲁庄公的战前对话,体现了曹刿 ( )的战略思想。

曹刿和鲁庄公的战前对话,体现了曹刿 (               )的战略思想。

 

取信于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人物对话的能力。齐军来犯,鲁庄公认为可以迎战的条件是衣食分人不独专,对神诚实不虚夸,大小案件尽诚心。曹刿否定了前两个条件,认为“衣食分人”得到好处的不过是些近臣,这是小恩小惠,未能遍及众人,人民是不会跟你去作战的。对神诚实,也不过是小信用,还不能取得神的信任,神是不会保佑你的。而对第3个条件曹刿加以肯定,认为这是作君主的对人民尽了本职的事,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可以凭这个条件抵御齐国的侵略。曹刿对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说明了他充分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对当权者来说,战争能不能打,能不能胜,最重要的一条是能否取信于民。曹刿的这种认识是难能可贵的,表明了他正确的战略思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译句正确的一项是

A.那些小小大大的监狱,即使不能都去察看,也必定要有爱憎之情。

B.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逐一审察,但也一定要凭感情办事。

C.大大小小的监狱,虽然不能一 一视察,必定因为有特殊的情况。

D.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 一明察,也一定要处理得合乎情理。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的“属”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A.神情与苏、黄不

B.在骨髓,司命之所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D.予作文以记之

 

查看答案

《曹刿论战》这篇文字选自          》。“齐师伐我”中的“我”指         。

 

查看答案

精读——精妙品粹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读下列文句,体会划线的虚词,哪些可读得稍重些,哪些只宜轻轻带过。将其分别写在括号内。

①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面山居:(   )

②以君力,曾能损魁父丘:(   )

2.解释下边划线字的意思。

①聚室而 ②投渤海之尾: ③一反焉:

3.“如太行、王屋何?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这两个句子是疑问句还是反问句?请用现代汉语表述出来意思来。

4.试用原文中的有关语句填充下面这段分析性文字。

愚公虽到了 “   ”的高龄,但还要率全家人去“毕力平险”,这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首先有着明确的目的和远大的抱负:要解决“    ,   ”这一交通不便之苦,要实现“   ,   ”的明确目标。他不冒然行事,能先与家人商议。当提出移山的主张后,立即得到了子孙们“    ”的反应。这时其妻“献疑”,又促使他考虑得更周全。最后得到了“        ”的主意才开始行动。愚公不顾年迈力衰,亲自参与“    ”这样的艰苦劳动,用行动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精神可嘉,令人深受启发。

5.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果由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是不可能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   )

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

D.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

6.对于寓言的神话结尾,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的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讲究迷信,这是这篇寓言的不足之处。

B.愚公的精神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跟宣传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区别。

C.天帝在愚公的坚强意志面前惧怕了,屈服了,说明只要有信心,目标总能实现。

D.天帝在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前屈服了,说明人定胜天。

7.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文言文中,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

(2)“河阳”应理解为黄河的北岸。(   )

(3)“甚矣,汝之不惠”是个倒装句,翻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

(4)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对愚公移山。(   )

 

查看答案

指出下列句中“请”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

A.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B.臣是以无请也。

C.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D.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