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精妙品粹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读下列文句,体会划线的虚词,哪些可读得稍重些,哪些只宜轻轻带过。将其分别写在括号内。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2.解释下边划线字的意思。
①聚室而谋 ②投诸渤海之尾: ③始一反焉:
3.“如太行、王屋何?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这两个句子是疑问句还是反问句?请用现代汉语表述出来意思来。
4.试用原文中的有关语句填充下面这段分析性文字。
愚公虽到了 “ ”的高龄,但还要率全家人去“毕力平险”,这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首先有着明确的目的和远大的抱负:要解决“ , ”这一交通不便之苦,要实现“ , ”的明确目标。他不冒然行事,能先与家人商议。当提出移山的主张后,立即得到了子孙们“ ”的反应。这时其妻“献疑”,又促使他考虑得更周全。最后得到了“ , ”的主意才开始行动。愚公不顾年迈力衰,亲自参与“ ”这样的艰苦劳动,用行动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精神可嘉,令人深受启发。
5.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果由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是不可能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 )
|
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 |
|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
|
C.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 |
|
D.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 |
6.对于寓言的神话结尾,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
A.愚公的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讲究迷信,这是这篇寓言的不足之处。 |
|
B.愚公的精神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跟宣传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区别。 |
|
C.天帝在愚公的坚强意志面前惧怕了,屈服了,说明只要有信心,目标总能实现。 |
|
D.天帝在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前屈服了,说明人定胜天。 |
7.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文言文中,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
(2)“河阳”应理解为黄河的北岸。( )
(3)“甚矣,汝之不惠”是个倒装句,翻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
(4)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对愚公移山。( )
指出下列句中“请”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
|
A.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
|
B.臣是以无请也。 |
|
C.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
|
D.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
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
A.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知而不争。 |
|
B.胡不已乎?吾既已言之王矣。 |
|
C.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之意。 |
|
D.子墨于解带为械。以牒为城。 |
下列划线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
A.子墨子闻之(子,夫子,即先生) 愿借子杀之(子,您) |
|
B.公输盘不说(说,说话) 请说之(说,解释,陈说) |
|
C.胡不见我于王(见,引见) 于是见公输盘(见,召见) |
|
D.不可谓知类(类,类推事理) |
为与此同类(类,种类)
加划线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
A.公输盘(pán)敝舆 (yú)鲋鱼(fù) |
|
B.至于郢(chén)墨翟(dí)短褐(hè) |
|
C.禽滑厘(gǔ)犀兕(xīsì)木牒(dié) |
|
D.胡不见我(jiàn) 梓楩(biàn)善哉(zāi) |
作文(55分)
童年的生活是快乐的,童年的生活是有趣的,相信你的童年也一定很有趣。请以“这件事真有趣”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写清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字数不少于500字。
3.书写必须认真,卷面必须整洁。
4、要突出“有趣”这个中心。
